實際上,本書使用的大量表格,如每年度的經費預算支出、收發文統計表以及實驗區事業實驗進展數據等,大部分來自《社友通訊》。除此之外,介紹社員新書、各式廣告、啟事以及專函刊登等,少量有針對性的學術文章,共同組成了《社友通訊》的主體內容,逐漸成為社友及外界人士了解社教社的“消息薈萃之地”。為清晰起見,筆者利用全國期刊檢索數據庫和國家圖書館館藏,將《社友通訊》主要數據信息搜羅出來,如表4-1所示。
從表4-1可見,《社友通訊》共出版78期54本,其中有11次合刊發行,出版有5次專號(洛陽實驗區3次,第三屆年會和花縣實驗區各1)。1932—1937年是連續發刊,第2卷2、3期合刊之前每月10日出刊,之後固定為每月15日(偶有差池,如第3卷1期為7月5日、第3卷3期為8月22日、第4卷7期為1月1日);1938—1939年期間發行的3期不能保證逐月連續出版,但出版日期固定為每月1日;1947年複刊第1卷2期既不連續又不定時,由此可窺社教社社務進展態勢。從篇幅看,最少是8頁,最多是54頁(3期合刊),大多為10多頁,編輯對它“小而又小”的定位相當準確。編輯再三努力,希望增加其研究分量,“本刊每期除原有各欄外,均擬留有相當篇幅,以供社友通訊研究——這塊園地要希望全體社友盡量利用,決不能任其荒蕪”[49]。邀請到社教社核心專家俞慶棠、趙冕、孟憲承、雷沛鴻、李蒸、鄭宗海、莊澤宣、董渭川等人,所撰述的亦多是與社教社事務工作密切相關文章,甚少作學理上的深入探討。這一點,編輯心齋甚為自豪:“不錯,本刊確是小而又小,登載的文字少而又少,可是請檢閱過去兩卷所載的文章,無的放矢的,簡直絕無僅有。”[50]利用有限空間,針對全國社會教育發展態勢,有的放矢,解答社友們的疑惑,的確是《社友通訊》作為社教社社刊、作為公共園地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