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教育社研究

(二)主持《申报·农村生活丛谈》

字体:16+-

1935年10月15日,《社友通讯》在“社务报告栏”中,刊登《申报》拟开辟农村生活专栏,已聘总干事俞庆棠担任主编,面对全体社友,征求稿件的消息。称“农村农民生活之疾苦,只有农民自己知道,其他关心者尚不多,以致农民的痛苦,极难解除。最近上海申报馆拟在申报加辟农村生活专栏,描写农村民众之真正疾苦,以及农村经济、实验事业等实况,以备关心农村问题者之研究与参考。如能因此引起一般人的同情和警惕,更所希望。申报该栏请本社总干事俞庆棠先生担任主编,各社友从事乡村工作,时时与民众接触,对于农民之痛苦,定能体贴入微,如蒙赐稿,可寄由本社转交”[177]。《申报》总经理马荫良曾专门言及创设此栏目刊的初衷,“今世之谈我国农村问题者众矣,或分析其症结之所在,或指陈期救济之方策,其言非不善也,而征诸实际,每多罄枘。其故何哉?良以我国幅员辽阔,情形复杂,若非先于我国农村之现状,作周密之调查,下准确之观察,则所论断,自难切乎实际。本报有鉴于此,亟思搜集全国各地农村生活之实录,披载报端,藉以引起国人对于农村问题之注意,提供学者以翔实可靠之材料,因于民国二十四年冬,开辟‘农村生活丛谈’一栏,特约俞庆棠先生主持编辑”[178]。俞庆棠接任《申报·农村生活丛谈》主编后,按照报社创栏初衷,提出稿件要符合“有创作性、有时效性且地域能普遍化”要求,特别凸显地域要求,“舆论的逐渐造成,客观的材料的逐渐集聚,农村问题的真际的逐渐显明,从事实的披露,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都需要靠全国人的集体力量”,1935年11月1日,《申报》专门发布该栏的编辑旨趣,如下所示:

(一)供给各省各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描写农村民众的真正疾苦;

(二)剖视外国经济力量在农村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分析和比较最新的农村经济统计材料,显示农村凋敝的实在情形;

(四)介绍农民对于自己生活上苦乐和对于现状的意见;

(五)介绍国内外对于改进农村生活观念之力量以及已有显著成效之实验事业。[179]

该栏从1935年冬天开始创刊,到1936年2月,“《申报》因种种关系,决定将这一栏目结束,并嘱将已刊文稿选集成册”[180]。《申报》总经理马荫良亲自为该书写序,称“发刊以还,颇为国人所注瞩,各方面读者更有来函请汇辑专刊者,爰特再请俞庆棠先生选集成篇,刊行单行本问世,若能因此引起国人对于农村问题之研究与兴趣,或专门学者在农村生活之实际材料上广事搜罗,藉以发见救济我国农村之切实方案,则固本报所祷祝以求者也”[181]。《农村生活》到底刊发哪些文章?涉及哪些内容?作者队伍如何?是否实现了俞主编最初拟定的发刊旨趣?为清晰起见,笔者特将该栏刊发的文章等相关信息汇成一表,如表4-12所示。

表4-12 《申报·农村生活丛谈》刊发的文章一览表(1936—1937)[182]

续表

该栏先后共发表28篇文章,内容涉及农民生活、土地问题、劳动状况、赋税地租、商人剥削、农产品价格、国际经济恐慌、副业的衰落(如蚕丝、渔业等)、吏治腐败、灾荒以及一般农村风土人情。所及地域,涵盖了江苏、浙江、四川、江西、河南、安徽、山东、云南、广州、青岛诸省市。从作者身份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因一些字难以确认),能确定的社教社社员为18人。1936年1月,第四届年会上俞庆棠向大会作社务工作报告中“上海申报近三月来创办农村生活栏,亦由本社主编”[183],看来并非客气或冒功之言。

图4-14 俞庆棠主编《农村生活丛谈》书影(1937)[184]

该书出版后,《社友通讯》专门辟出专栏作广告,称“俞庆棠先生前在《申报》上主编《农村生活丛谈》一栏,发刊以来,颇受读者欢迎。兹由申报馆将过去发表过的二十六篇文字,集刊单行本。内容除陈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外,并论及土地问题、劳动状况、赋税地租的繁重、地主商人的剥削、农产品价格的低落、农村副业的衰败、灾荒问题的严重、国际经济的恐慌的影响;以及一般农村的风土情形等。材料丰富,可供研究农村问题者之参考。每册定价五角,由各地申报分馆及各书局发售”[185]。大力向全体社员推荐该书。

实际上,俞庆棠之所以被选为主编,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她对中国农村问题一向抱有浓厚兴趣,并有相当的研究心得。1932年,她在《申报月刊》上专门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农村衰落原因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以及农民素质方面,特别是农民“因为没受过教育,所以不能想办法来挽救农村社会的衰败,造成繁荣的农村”[186]。为了更好研究农村问题,她于1935年加入农村经济研究会。二是她作为社教社总干事,该学术团体一向注重农村问题研究,如社教社第一届年会,俞氏提交“本社于本年度内注重乡村建设运动案”,称中国学制与课程,均忽略了农民,“以致负国税最大义务之农民,受赋税天灾人祸,层层压迫,而毫无教育机会可言,农村经济日益衰落。……请本社函请热心人士,教育专家,会同讨论实施乡村民众教育之理论与方法,非特拯救农民疾苦,亦所以奠国家之基础”[187]。之后历届年会均有社员递交相关主题议案,农村问题是社教社社员所感兴趣的话题,且不少社员在基层工作,与农民有直接接触,社教社的成员是潜在的作者队伍。三是俞庆棠与俞颂华(《申报》核心人物之一)的手足关系,亦为她被《申报》聘为该栏目主编做了人脉铺垫。当然,俞庆棠作为社教社总干事,受邀主持《申报》副刊《农村生活》,借助《申报》平台,对社教社的社会影响的宣传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这一点,从俞庆棠本人接受主编作过说明中可窥一斑:“民国廿四年的冬季,承《申报》之约,为编辑《农村生活》一栏,藉着日报所有的广大的读者,这农村生活的写真,或许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同情,同时可以供研究农村问题和从事乡村工作者的参考,所以不揣学识简陋,欣然担任了”[188]。《申报》作为发行多年的大报,拥有众多固定的作者群,社教社社员文章发表、增加社会影响的同时,亦是社教社“研究社会教育学术”宗旨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