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的生態倫理審視

第二節 生態倫理意象:人與自然原初秩序的神話闡釋

字體:16+-

要理解生態倫理意象,我們首先應對“意象”進行解讀與分析。“意象”一詞,起源於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它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證悟性的把握與融通性的表達,帶有明顯的東方思維的特色。“‘意象’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文化深層原因在於東方各民族審美心理機製的內在特殊性。東方民族超理性的直覺感悟思維方式和注重宗教倫理情感內在體驗的心理定勢孕育了其獨特的審美文化。”[1]雖然“意象”是東方美學的重要內容,但在西方文藝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藝術表達與感受,如“image”一詞,就大體上相當於東方的“意象”。西方當代美學家蘇珊·朗格曾這樣表述意象:“藝術符號,是一種終極的意象……一種非理性的不可用語言表達的意象,一種訴諸直接的知覺的意象,一種充滿了情感、生命和富有個性的意象,一種訴諸於感受的活的東西。”[2]龐德曾說:“意象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表現的是一刹那間連接理智和情感的複合體。”“這種‘複合體’的突然呈現給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覺: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的感覺,一種我們在麵對最偉大的藝術品時經受到的突然長大的感覺。”[3]也就是說,雖然東西方思維方式各異,但對文化、藝術的認識卻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和相通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意象是人類理性與感性融合的一種直覺性圖示,它概括與融合人類的生存際遇、生命特質、情緒情感等豐富細膩的內心感受,是對客觀世界的形象表述與整體傳達。因此,意象具有“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等鮮明特征。

而要理解神話的生態倫理意象,則必須弄清神話的內在法則。卡西爾認為,神話是人類符號形式的一種,它是思維的形式、直觀的形式和生命的形式的合一。在神話言說的時代,世界呈現出混沌一體的特征,它超越了神與人的對立、意識與物質的對立、人與自然的對立,體現為神人混同、意識與物質合一、人與自然轉換的主客體一體化與生命一體化。當原始先民所麵對的是一體化的世界時,他們創造神話的活動毫無疑問是“人將自己最深處的情感客觀化了。他打量著自己的情感,好像這種情感是一個外在的存在物。”[4]這樣,意識情感擺脫在感性印象中被動的受縛狀態,並依據精神原則創造出它自己的世界。但是,神話的生命源泉並不是個人的虛構,而是集體的意識,是人類依據精神原則和意識尊嚴創造出的自己的世界。神話的內容是純表象,因而神話的真理性並不在於神話的內容,而是在於通過神話符號所表達的自然秩序與順序法則。即是說,神話的客觀性並不是物質材料的重現,而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將“心”滲到“物”中,將“意”化到“象”中,形成心象與物象的合一,以象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