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六章 交流篇

字體:16+-

第一節 厚德載物:從畿服製到國際文化交流

一、畿服製的文化內涵

文化的本質具有多元性與互動性,中國傳統本位文化的衍展正是與異質文化不斷交流的過程。《易·坤卦·彖傳》釋“坤”雲:“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而《象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不僅是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交流和互動的核心價值觀。

中華文化曆經千年,源遠流長,曆經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衝突、中國文化與亞洲文化的交融、中國(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動,中國古代文化不限於狹隘的國家主義觀念,其以仁德治國親民的取向一直伴隨著文化交流的始終。先秦諸子各家追尋的“道”,儒家學者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是向往一種全人類福祉的“大同”社會;而中國古代學者也不限於以民族意義來理解“中國”,如元人王元亮《唐律疏議釋文》所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也正因為中華文化不限於狹義的民族觀念,有著居身禮儀、衣被天下的理想,所以在數千年“通藩”的交流過程中有較強的自信力與再生力。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寬廣胸懷使得中華文化曆久彌新,不斷吸引著外來文化並互相滲融。

宋人趙汝適《諸藩誌序》載:“《禹貢》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蠻夷通財於中國古矣,由漢而後,貢珍不絕。至唐市舶有使招徠,懋遷之道自是益廣。國朝列聖相傳,以仁儉為寶,聲教所暨,累譯奉琛,於是置官於泉、廣,以司互市,蓋欲寬民力而助國朝,其與貴異物窮侈心者烏可同日而語。”說明中國有悠久的“通藩”曆史,且長期以來都以“上國”姿態和禮德思想與外域進行交往。雖至清代國勢衰微,對通藩貿易和文化交流持質疑之見者也不乏其人,但根源於中華文明基質的寬容與自信並未丟失。從早期的畿服製至廣義漢文化圈的形成,乃至於逐漸融入的全球視野,其中包含的人類共通的禮儀仁德精神可謂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