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三節 親緣核心:華人文化的世界網絡

字體:16+-

華夏文明從遠古走來,可謂是源遠流長,那浩如煙海的聖賢典籍,那聞名海內外的四大發明,都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瑰寶。滄桑變遷,朝代更迭,有著幾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創造出了與天地並存、與日月同輝、古老而又璀璨的東方文化體係。隨著華夏遊子的遍及天涯,中華文明也得以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並且茁壯成長起來。同時,華人、華僑的文化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所以一張遍布全球的華人文化網絡已經開始漸漸地形成。

在西方社會文化研究領域中,有一種觀點是以種族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的,持這種觀點的西方學者也多以族群的觀念對待華人意識。如喬爾·科金(Jole Kotkin)撰寫的《族群:種族、宗教和認同意識如何決定新全球經濟的成就》(Tribes: How Race, Religion, and Identity Determine Success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就認為華人是個“全球性的族群”,已經擁有了一個相互信任原則運作的全球性網絡,而中國大陸則是“這個族群一切文化遺產的寶庫”。另外,還有奈斯比特(John Naisbiss)的《全球矛盾論》(Global Paradox),他提出了“大中國和全球華人族群”的概念。西格雷夫(Sterling Seagrave)的《君主的皇冠》(Lords of the Rims)進而把海外華人描寫為“一個沒有疆界、政府或國旗的帝國”。這些提法可能因其強調文明的衝突而誇大了族群的作用,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華人族群文化所具有的傳統性和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新文化網絡,確實是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華僑的分布及“華僑”一詞的來曆

依據目前海外華人分布的地域,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海外華人在整個海外華人的整體中占大多數,他們居住在中國鄰近的國家或地區,這裏是他們最早移居或繼續移居的地方,主要分布在亞洲各國。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與我國陸地毗連,或者隻有一海之隔,雙方淵源極深,關係密切。華僑從早年就遷徙、生息在這些地方,人數約占世界各地海外華人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的華僑人數居多。第二類海外華人散居在全球發展中國家,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例如非洲,因為非洲經濟亟待開發,需要大量吸引外資,所以像中國香港、東南亞各國的華商和中國台灣的廠商,紛紛前往非洲投資設廠或推廣貿易。有些人逐漸熟悉和適應了當地的生活,取得長期居住權,成為華僑,並且較多分布在原來華僑人口比較少的地區,這些勞動工人出身的華僑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第三類海外華人移居到了西方的工業國家,特別是近年來流向北美及澳大利亞、歐洲和新西蘭等地的移民。美洲在地理位置上距離我國比較遙遠,早期的華僑大多是遠渡重洋的契約勞工。他們到了美國之後,一般都從事攤販、零售、服務等行業。最近的幾十年,美國華僑的組成結構和所從事的職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自台灣、香港的移民開始增多。當地的華僑子弟也普遍受過高等教育,學成後應聘擔任研究、教學和專業工作的人數逐漸增多,這是住美華僑近些年來的一大變化。歐洲早期華僑主要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留法勞工。20世紀60年代,印度尼西亞和中東地區國家動亂,不少華僑為了避難也紛紛前往歐洲,使旅歐華僑人數劇增。70年代後,歐洲國家又大量收容中南半島的難民,難民中的華僑和華裔占六成以上,致使歐洲華僑又一次猛增。現在旅居大洋洲的華僑也具有相當的數量,澳大利亞的經濟開發、生產與貿易規模較大,需要大量的人才,許多華僑子弟在澳大利亞留學,學成後選擇了留澳工作,成為澳洲華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