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曆史文學的傳統與經驗

三、興亡主題的現代闡釋

字體:16+-

(一)現代文學時期的興亡戲

縱觀曆史朝代的興亡變遷,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幾乎成為中國傳統知識者自覺的追求。元雜劇、明清傳奇中不乏國家興亡劇,但傳統劇作在內容、結構、主題等方麵不乏雷同,對興衰之變大多歸因於皇帝昏庸或佞臣誤國,而忽略或擱置了更為複雜的社會原因。這一點在現代劇作者的改編中得到了修正。當時中國一直為列強欺淩,後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國人時時有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劇作者無論以塑造人物為核心,還是以敘述事件為核心,都會從曆史中透析亡國的要素和興國的要素,以興亡去驚醒民眾。這類劇作涉及題材廣泛,且數量較多,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美女誤國劇。這種劇作包括兩類。一類是紂王寵妲己導致商朝亡變的劇作,如《紂王寵妲己》(作者待考)(1918)和徐葆炎的《妲己》(1929);另一類是西施媚惑夫差以複興越國、消滅吳國的劇作,如顧一樵的《西施》(1932)、熊佛西的《臥薪嚐膽》(1932)、林文錚的《西施》(1933)、舜卿的《西施》(1935)、孫家琇的《複國》(《吳越春秋》)(1944)。妲己紂王劇采用的是批判敘事,側重寫妲己的****、凶殘和助紂為虐的惡毒,以妲己作為商朝滅亡的核心構件。而西施夫差劇則采用了讚頌西施和批判夫差的雙重敘事。雖然西施媚惑夫差亡了吳國,但滅吳是為了複興越國,西施的媚術也就帶有了正向價值。

第二,忠臣衛國劇。忠臣衛國劇基本上采用以英雄為中心的敘事策略,以彰“明君賢臣,俊功偉烈”,批“昏虐賊亂,禍根罪首”。劇作的重點是寫國運衰敗之時的英雄,寫他們為挽敗局的堅韌、處於頹勢中的忠貞和寧死不屈的氣節,並由他們反襯皇帝及奸臣等人的懦弱、搖擺和失去品格的逃避,進而暴露國家敗亡的深層緣由。如描寫北宋王朝衰敗而近滅亡的嶽飛抗金劇——顧一樵的《嶽飛》(1932)、穀劍塵的《嶽飛之死》、王泊生的《嶽飛》(1935)、江上青的《嶽飛》(1941,該劇1944年改為《精忠報國》),梁紅玉抗金劇——顧仲彝的《梁紅玉》(1936)和周劍塵的《梁紅玉》(1940)。描寫南宋王朝滅亡的文天祥抗元劇——鏡秋的《文天祥》(1936)、羅永培的《正氣》(1939)、彭子儀的《文天祥》、吳祖光的《正氣歌》(1940)、王夢鷗的《燕市風沙錄》 (1944)。描寫明朝滅亡的史可法抗清劇——陶秦的《史可法》(1936)、佚名的《史可法》(1937)、白沙的《梅花嶺》(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