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下)

二、吳組緗的中短篇小說創作

字體:16+-

由被稱為社會剖析派的吳組緗來承接李劼人是順理成章的,當然將吳組緗簡單地歸結為茅盾式的社會剖析派是有問題的,他的小說風格,介於茅盾與魯迅之間。吳組緗(1908—1994),原名祖襄,字仲華,皖南涇縣茂林鎮人。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1933年入清華研究院。在文學上他是早熟的天才,15歲就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小草》,很多不朽的小說名篇都是20多歲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創作的。當時他極為推崇魯迅與茅盾,認為“‘中國之有茅盾,猶如美國之有辛克萊,世界之有俄國文學。’這話在《子夜》出版以後說,是沒有什麽毛病的。”1934年吳組緗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西柳集》出版後,茅盾評論說:“這位作者的開始就已經證明了他是一位前途無限的大作家。”1935年吳組緗又出版小說與散文合集《飯餘集》,並成為馮玉祥的國文教員並兼做秘書。1938年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發起人之一,與老舍等共同起草宣言,並成為常務理事。1943年出版反映農民奮起抗戰的長篇小說《鴨嘴澇》(再版時改名《山洪》)。20世紀50年代後成為北京大學教授直到逝世。

吳組緗的小說創作既受莫泊桑等法國寫實派與契訶夫、托爾斯泰等俄國作家的影響,也受魯迅、茅盾等左翼文學的影響。而魯迅成為左翼作家後很少小說創作,之前的《呐喊》與《彷徨》則具有深刻的道德衝突與濃重的抒情性,這也使吳組緗的小說風格很難用社會剖析派加以歸納。將其歸為社會剖析派,隻有中篇小說《一千八百擔——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寫》等少數小說符合標準。作者將這篇小說自謙為“速寫”,是因為這篇小說描寫的基本上是群像,而沒有一般小說中對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的詳盡刻畫。然而,小說的絕妙之處在於,雖然寫了20多個人物,但對其中的10多個人物的心理刻畫是各具特色的。小說借用宋家族人的宗祠大會,圍繞著義莊中一千八百擔稻穀之去向的爭奪,描寫了各自為己打算的塾師、校長、小官僚、風水先生等宗族諸色人等不同的言論及心理狀態,義莊管事柏堂則想近水樓台先得月地把持稻穀自肥。正當族人們為稻穀的去處爭論不休時,族人中的叛逆孫竹堂發動饑餓的農民衝進祠堂,將穀倉中的一千八百擔稻穀搶走。這篇小說既再現了當時社會的民生凋敝,又表現了建立在以農為本基礎上的以家族倫理為紐帶的宗法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