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缺少了高老太爷与觉慧的《家》的翻版,不过觉慧的工作基本上由觉民加以代替。觉民继续与琴谈恋爱,克安、克定与陈姨太在争斗中继续着他们的恶行,但觉新的悲剧却更加深重了。他又爱上继母哥哥的女儿蕙,蕙也爱表哥觉新,但她的父亲周伯涛硬要把她嫁给郑家品貌皆劣的少爷郑国光,又使觉新痛失爱人。觉新的儿子海臣也染病而死。蕙在重复比梅芬还惨的命运,在病中郁郁而死。高家的新一代淑英、淑华、淑贞在成长,淑英本是与淑华一样爱说爱笑的女孩,要将她嫁给陈克家的二儿子陈文治却使她悲愁不已,她甚至想过学鸣凤跳湖。觉民与琴决定帮她脱离家庭,海臣与蕙的死几乎击垮了觉新,使他在痛苦中发生转变,他支持觉民的计划。最后淑英在剑云的陪伴下,逃出家庭到上海投奔三哥觉慧。小说的尾声是淑英给琴的关于“春天是我们的”的信。
从《灭亡》到《寒夜》,巴金的中长篇小说是越写越好。他写《秋》离写《家》的时间已是九年,又是集中时间一气呵成的,艺术上有所进步是合理的。不过,过于强调《秋》与《家》《春》的差异并不符合文本的实际。《秋》还是那些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以及老一辈的钩心斗角,而且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所占篇幅仍然超过老一辈的钩心斗角,觉民参与的团体还在传播《苏菲亚传》《红潮》《自由钟》《五一运动史》等书,演出《夜未央》,这都表明在《秋》中“不成熟的革命行动”在继续。然而《秋》确实已没有《家》里面那种幼稚的新文艺腔,观察与描写也较深刻,但《秋》也缺少《家》的戏剧性与冲击力,因而没有必要像夏志清那样为了肯定《秋》而竭力贬低《家》。在激流三部曲中《春》是较弱的,《家》与《秋》各有特点,这个三部曲成为现代中国家族小说最长的巨著。
在《秋》中,主人公觉新在继续着他的悲剧命运,他的意中人蕙表妹死后,郑家居然长期停尸不予下葬。蕙死后,父亲周伯涛又在为儿子枚张罗亲事,他嫌杀死女儿不够,还要再陪葬儿子。枚少爷虽然不满与冯家的亲事,也并不反抗;婚后他的肺痨是越来越严重。淑华进一步向觉民的阵营靠拢,她像觉民一样,居然敢对抗陈姨太,她那心直口快与略有刁钻的性格使她显得比觉民可爱。而比淑华内向的淑贞却是一个刚烈的姑娘,因为五婶在五叔以及四叔四婶那里受的气都向她发泄,她无法忍受而跳井身亡。高家的丫环很多仍然重复着鸣凤的命运,倩儿死后,汤嫂轻蔑地说:“死了一个丫头,也值得大惊小怪的?”觉新不忍给倩儿买了一口棺材,淑华将自己的衣服给倩儿穿上,反惹来四婶王氏的一番嘲弄。《秋》写陈姨太、王氏与克安、克定的争斗,他们都向三爸施加压力,要卖出高公馆。小说在淑贞跳井后急转直下,久患肺痨的枚少爷惨死,商场起火将高家的公司与股票化为灰烬,觉新就成为陈姨太等人的敲诈对象。女儿出走儿子不争气加上家族的争斗,使高老太爷死后居家长之位的三爸克明郁郁病死。腐化堕落的四爸克安,根本就没有道德人格力量领导大家族,很快就让觉民当众羞辱。克安、克定与四婶告诉觉新要召开家族大会处治觉民时,一向揖让懦弱的觉新终于反抗了,历数自己帮助他们而他们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罪状。因此,克明一死这个大家族就只有树倒猢狲散了。小说的最后一幕,就是卖高公馆分家。小说对主人公觉新的命运安排是有争议的,在《秋》中就有几次暗示他要自杀,在开篇不久的第七章就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暗示:
“你们不相信也罢。总有一天,等我死了,你们就会明白的,”觉新赌气地说。
“大表哥!”琴关心地、悲痛地唤了一声。觉新回过头来,她差不多呜咽地说:“你不能这样想。”
觉新看见了琴的泪光。眼泪像明珠一般地从她的美丽的大眼里滚下来。他不能忘记这样的几滴泪珠。还有一个人在为他的不幸的遭遇掉泪。他以为他的渺小的生存里已经得不到一滴眼泪的润湿了!他的心里充满着绝望和黑暗。但是这几滴少女的纯洁的泪落在心上,好像撒下一颗春天的种子。他不敢希望会看见它发芽。不过他感到了一线的生机。他那种待决的死刑犯似的心境现在被搅乱了。他好像让人解除了他那简陋的武装似的,他吐出来藏在深心里的话:“琴妹,我难道就不想活?我难道就不想像你们这样好好做一个人?但是命运偏偏跟我作对。我这几年来的遭遇你们都是亲眼看见的。我也并非甘心顺从命运。可是我又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们应当了解我。我不骗你们,有一天我一个人走到那上面去(他指着石壁),我真想跳到湖里一死干净。但是我又好像听见了你们的声音,我立刻断了那个念头。你们把我拉住了。我实在舍不得你们。”他也掉下泪来。
“我们也何尝舍得你?”琴含泪地说。别人感动地望着他们。淑华很想哭一场。
在现实中,巴金的大哥是支持他写以他们的家为原型的小说的,《激流》的第一章就是《两兄弟》。当《时报》以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做广告并且发表《两兄弟》后,巴金是多么希望大哥能够读到啊!但报纸还没来得及寄就接到家乡发来的大哥自杀的电报。小说中尽管为大哥自杀做了那么多的铺垫,但在煞尾的最后一刻,巴金还是舍不得让觉新离开这个世界,将丫环翠环配给了觉新。其实小说完全可以将芸以及其他女性配给觉新,而最后将一个丫环配给觉新,我们认为是作者对于鸣凤自杀的另一种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