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下編 中國當代文學(1949—2000)

字體:16+-

第一章 本時期文學概要

第一節 時代變化與文學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文學曆史,時間是從1949年至當下。本書的論述範圍限製在1949—2000年這一時段。這一時段50餘年的文學曆史,如果著眼於差異性,大致可以劃出兩個段落:1949年到70年代末約30年為第一段落,這一時間段包含兩個既相對獨立又有複雜關聯的時期——“十七年文學時期”和“文革文學時期”。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為第二段落,對這一時段的文學,人們習慣分為“80年代文學”和“90年代文學”兩個時期。我們在介紹中國當代文學時,為了清晰與方便,將以兩個時段、四個時期分別論述。

一、1949—70年代末的文學

(一)“十七年文學時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中國文學也迎來了曆史的新時代,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成為統治文學的主導思想。

在新政權的支持之下,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開了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史稱“第一次文代會”。毛澤東到會講話,郭沫若作了總結報告,茅盾和周揚分別總結了國統區和解放區文藝的成績。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聯合會章程,成立了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全國文聯”),郭沫若擔任主席,茅盾、周揚擔任副主席。會後又成立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為中國作家協會,簡稱“中國作協”),茅盾為主席,丁玲、柯仲平為副主席。第一次文代會奠定了共和國文學的基本體製和格局。

共和國時代的文學,受宏觀政治的影響和製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波瀾起伏。文學史的發展,呈現出文學與政治互動的狀態。“十七年”時期裏,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史稱“運動”。這些“運動”大略包括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農業合作化運動、城市裏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運動、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1957年的“反右”運動、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60年代初期規模不一的各種運動,如“四清運動”等。在宏觀的政治經濟運動之下,發生了眾多針對文學和知識分子的文學批判運動。主要的有:1951年,對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和批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文藝界的第一次重大的文藝思想論爭;1954年,對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和胡適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批判;1952—1955年,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1957年,對何直的論文《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的批判;1957年,關於人性、人道主義的討論和批判;1962年,對邵荃麟等人的“寫中間人物”和“現實主義深化”的討論和批判。其間,針對文學藝術也出現了一些政策的調整。主要有: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1961年周恩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創作會上的講話》和1962年廣州會議上《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1965年提出“調整”的口號。“十七年”時期,文學的體製化,一直是主導趨勢。雖然時緊時鬆,時有調整,但總體趨勢向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