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的小说类型,其核心是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内容“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1]。长篇代表作品有《林海雪原》(曲波)、《红旗谱》(梁斌)、《青春之歌》(杨沫)、《敌后武工队》(冯志)、《保卫延安》(杜鹏程)、《苦菜花》(冯德英)、《铁道游击队》(知侠)等,《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鹃)、《七根火柴》《党费》(王愿坚)等属于此类小说的短篇佳作。[2]“革命历史小说”的故事,来源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兵在革命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此类小说作者正是产生于这一群体中的“工农兵作家”。如《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在解放战争初期曾亲自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进行剿匪;创作《铁道游击队》的刘知侠,与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曾一起战斗、生活过;《平原枪声》的作者李晓明,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县大队的政委;《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是锄奸干事;《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是游击队步兵团团长;《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本人就是抗战时期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小队长,当年曾屡立战功,等等。这些从生与死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革命者”,他们既是战争的目击者,也是战争的参与者,对战争中民众和战士的生活与情感有着深切的体验。工农兵作家们以自身经历为基础,用“正史视角”演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书写革命英雄,期望通过再现革命历史与斗争场景,写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革命的“本质”,进而为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合法性和真理性证明,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农大众提供精神资源和生活准则。
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革命英雄人物”不仅是时代政治的要求,也成为这一时期小说领域的创作风尚。《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红旗谱》中的朱老忠、《青春之歌》的林道静、《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敌后武工队》的魏强、《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等,成为“十七年”时期产生广泛影响的英雄形象。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革命英雄人物”的塑造,具体是通过对人物在“党的引导”下、经历长期的“斗争考验”、在获得“人民信赖”的过程中,成长为信仰坚定、智勇双全、品质高尚、大公无私的英雄。
一、“党的引导”。革命英雄多是乡村贫寒之子,遭受多种困苦与压迫,兵荒马乱无以为生。他们怀着不同的人生意愿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中,走上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我的道路。《林海雪原》中,侦察英雄杨子荣是贫农的儿子,十八岁那年,他家的牛因吃地主恶霸杨大头祖坟上的青草导致家破人亡,杨子荣也险遭“斩草除根”的命运,后侥幸逃脱,脖子上却留下大疤痕,“成为他永远难忘的仇恨”。这既是他遭受残酷迫害的有力见证,也是他不屈不挠、坚决革命的直接动力和缘由。他带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参加了八路军,在党的教育下,这位受苦人懂得了阶级意识和政治理想,他开始认识到仇人“已经不是一个杨大头,而是所有压迫、剥削穷苦人的人,他们是旧社会制造穷困苦难的罪魁祸首”,他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任,就是要把“剥削阶级的根子全挖尽”,这是他的决心和誓言,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他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历程。可以说,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得和白茹等草根民众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战火的熔铸成长为具有“侠义”精神和坚强党性的传奇革命英雄。《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当她为个人解放、个人前途奋争而又屡遭挫折的时候,在党的指引下,经过艰苦的自我改造和投身革命实践,最后成为一个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以林道静为代表阐释了知识分子不平坦的道路抉择和命运遭际: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同情劳动人民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而这种成长正是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大多革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
二、“斗争考验”。革命英雄的成长过程是历经磨难的,但他们在革命信念的支撑下,不屈不挠,最终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战胜一切困难,在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也收获了英雄性格及情感的成熟。《红岩》通过描写许云峰领导工人运动,江姐、双枪老太婆开展华蓥山武装斗争,成岗办《挺进报》等革命故事,同时又以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狱为背景,讴歌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毫不动摇,依然坚守党的秘密的高尚情操,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地下革命工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红旗谱》的主人公朱老忠经受了艰难的革命考验,既有中国农民英雄侠义情怀的传统性格,又洋溢着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家破人亡的惨剧,父辈精神的熏陶,走南闯北的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他比父辈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韧劲,锻造出了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现实斗争的残酷和党的教育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最后由草莽英雄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战士。《林海雪原》更是逆境重重,小说开始,凶顽残匪就对包括少剑波姐姐鞠县长在内的革命干部和无辜百姓肆无忌惮地屠杀,少剑波等人“剿匪”的直接动力就是顽匪的罪恶行径激起英雄们无比的仇恨。因此,少剑波领导的小分队经受了重重考验,无论是面对凶残的敌人,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丝毫的动摇、退让、妥协,最终凭借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完成了党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人民信赖”。无论是抗战的“民族斗争”还是国共对立的“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是与其所获得的人民信赖与支持分不开的。《林海雪原》里少剑波率领的36人小分队,进入茫茫林海,首先发动群众,当小分队进入夹皮沟了解到群众的生活情况后,小分队全体人员,把自己的两套衬衣衬裤脱给了群众,自己穿着空心棉衣裤,继续行走在剿匪的危险境地。正是关爱群众,剿匪行动才会获得人民支持。奇袭**山有蘑菇老人指点迷津,威虎山活捉座山雕有李勇齐的协助,林海雪原大周旋有青年猎手姜青山的配合等。正是依靠群众的配合和帮助,剿匪战斗才能取得最后的彻底胜利。《敌后武工队》中,武工队长魏强率领十几个战士来到敌占区,为了在这个群众基础薄弱的地区站稳脚跟,武工队按照党的指示,首先打击了群众最为仇恨的几个汉奸,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也使小分队在群众中间扎下了根,接着他又智取敌人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得到群众进一步的支持。正是在群众的支持下,武工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铁道游击队》是一部描写传奇抗日英雄比较成功的小说。铁道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坚持抗日,搞洋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撞兵车,采取种种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革命英雄对群众利益的重视,已经不是传统侠士的个人道德层面上的救危扶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为一个阶级谋取利益,彰显着先进阶级的道德力量。铁道游击队紧紧依靠群众,争取中间势力,建立了微山湖游击基地,牢牢控制住了铁路两侧的交通线,保证了延安与山东、华中地区的安全来往,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苦菜花》更是书写了英雄们成功背后的群众基础,在母亲的感召下,王官庄的女人们支持抗日工作,不仅在后方自觉地担负起沉重的家务和生产劳动重担,不声不响地为革命站岗放哨,照料伤病员,纷纷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慰问子弟兵,自己饿着肚子节省粮食,甚至从婴幼儿的嘴里挤出一碗米、一瓢面献给革命同志;攻打道水据点前夕,冒雨把热乎乎的包子送到战士手里。这些善良的群众只要知道你是八路军战士,虽然不曾相识,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漆黑的雨夜,白芸带领卫生员紧急转移伤员遇到河流,危急之中,茅草屋里的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不顾天黑路滑,为战士带路,顺利渡河。小说中认亲的情节更是撼人心魄,为了掩护革命战士,人民不顾自己亲人的安危,纷纷领走革命同志:母亲置闺女女婿姜永泉于不顾,认了一位区中队员做儿子;娟子也没看姜永泉一眼,认走了“丈夫”王东海;花子为了保护革命干部姜永泉而舍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丈夫老起。
“革命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信仰,拥有**。革命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仰:阶级觉悟高,斗争性强,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没有个人私欲,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甘愿自我牺牲。革命英雄们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充满理想、信念坚定、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林海雪原》集中地刻画了解放军战士的勇敢、机智、顽强、乐观和忠诚于自己信仰的精神。环境越艰难困苦,敌人越狡猾危险,就越显出解放军战士的勇猛智慧;越是在情节最紧要的千钧一发的关头,就越显示出革命战士“浑身是胆”的大无畏的精神。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战斗。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见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林弹雨,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革命信念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折射出的那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乐观情怀。《红岩》中,党的领导人许云峰是工人出身,长期从事地下党工运领导工作,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在监狱中与狡猾的特务头子徐鹏飞面对面的斗争中,他沉着冷静,巧妙地把敌人引入错误的判断,保护了同志和组织。这显示出他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尤其是他为了营救同志,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挖通了石壁,把越狱逃生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英勇就义。《保卫延安》里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领袖、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强烈的爱憎、高度的阶级自觉性成为他为人民奋不顾身、创造惊天动地英雄业绩的强大动力。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诚如团政委李诚所说,周大勇是一个“浑身汗毛孔里都渗透着忠诚”的人。对于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的意志,勇猛、机智、沉着、灵活的战斗作风,作品有着淋漓酣畅的描绘。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尤其是在长城线上,连队陷入敌军重围,与主力失去联系,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以无比的刚毅和勇猛,无比的机智和沉着,指挥战士痛击敌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所蕴藏的宝贵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崇高理想、豪迈**,都是我们民族前进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二、不怕困难牺牲,智勇双全。革命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除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还有赖于他们面对困难沉着冷静,以超出普通人的智力、体力、应变能力而成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如《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小说中,杨子荣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匪巢里,凭借流利黑话,足智多谋而应付自如;孙达得六天六夜不休息而驰行六百里,又二十四小时疾行三百里,参加战斗;《烈火金刚》中主人公史更新在敌人包围中,不慌不忙,力杀四敌,最后自己安然逃脱;肖飞在敌占区买药、除奸,如入无人之境;《铁道游击队》中刘洪等人扒火车如履平地、搞物资、端洋行、穿着敌人的衣服逃出险境,样样得心应手。《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是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匪巢,初步取得惯匪座山雕的信任;又一次次战胜敌人的阴谋,特别是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勇敢,揭示了其崇高的精神世界。为了成功打入威虎山,杨子荣苦练江湖黑话,乔装打扮成匪徒胡彪,只身闯入虎穴,以一张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联络图,得到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的初步信任。接着,匪徒们用黑话拷问他,以郑三炮和“蝴蝶迷”的私事盘问他,又用突然的军事演习来考验他。这些变幻莫测的诡计,都被杨子荣那敏锐的目光所察觉,果断自如地应付过去。特别是在同被他逮捕审讯过的小炉匠当面对质的时候,他的身份即将暴露,处境十分危险,但他沉着镇定,随机应变,抓住对方弱点,经过一番舌战,终于从精神上击败对手,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小炉匠,和赶来的小分队里应外合,一起消灭了敌人,取得了“险中求胜”的最终胜利。此外,小说中的其他传奇英雄的历险经历也是有声有色、曲折有致,如刘勋苍在虎狼行走的密林中,独擒刁占一,栾超家在天险鹰嘴石跨谷飞涧、登上**山,孙达得为取走杨子荣的情报而连续六天在雪地里步行七百里,高波在二道河桥头的大拼杀等传奇故事,都反映出革命英雄不怕困难牺牲、智勇双全的大无畏精神。《烈火金刚》也刻画了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如八路军战士齐英装扮成鬼子大队长,不但使外号叫“转轴子”的解文华陷入了“迷魂阵”,而且也迷惑住了狡诈的何大拿。党的领导人赵宝中带领部队消灭了抢先占领山头的敌人之后,又把部队从山头上立刻撤下来,因为他知道敌人马上就要用重炮轰击山头,这些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残忍凶狠的敌人。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刻画,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的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那种必胜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三、从小我到大我,公而忘私,终成道德楷模。朱老忠(《红旗谱》)、魏强(《敌后武工队》)、杨晓冬(《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大娘(《苦菜花》)等革命英雄形象一时成为举国传颂的英雄楷模,成为人们学习和仿效的榜样。《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英勇坚忍的朴实品质,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敌后武工队》通过以魏强为首的武工队同日伪军的复杂艰苦的斗争,从炮轰中闾镇侯扒皮开始,接着写独胆英雄刘太生智斗松田、贾正智杀侯扒皮、武工队奇袭南关火车站、巧夺黄庄、火烧梁家桥,直到魏强等智擒松田、刘魁胜为止,起伏跌宕,极富传奇色彩,突出地描绘了魏强、刘太生、贾正、汪霞等革命抗日英雄的动人形象,如战士刘太生怀着为母亲报仇、为乡亲报仇、保卫祖国的心情,骁勇善战,屡次消灭日伪军,最后宁死不当俘虏,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显示出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女干部汪霞则按照党的指示,很好地开展各项群众工作,深受群众的信赖和爱戴,特别是在她被捕后的斗争中,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品质,表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小说刻画了革命战士勇敢坚强的崇高气度,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民在顽敌面前那种百折不挠、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英雄特工更是坚守革命信仰忘我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主人公杨晓冬对党无限忠诚,对胜利有坚定的信念,把个人得失与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保证过路干部的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亲自护送出城,智斗蓝毛,取得了护送任务的胜利。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党干部、地下工作者的智慧超群、机智灵敏、英勇果断、冷静沉着、大公无私、正气凛然、宁死不屈的优秀品质。杨晓冬的母亲在儿子的影响下也投身革命,最后在儿子面前英勇牺牲,使人深刻感受到一位革命母亲的崇高情操。这些革命英雄人物忠诚于革命信仰,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热情勇敢,英勇不屈,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怀和道德情操。冯德英在《苦菜花》里也饱含情感地塑造了以冯大娘为代表的英雄母亲形象,深刻地挖掘出了中国革命女性的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突出展示了她们作为母亲、妻子默默奉献、英勇牺牲的精神,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革命母亲的赞歌,进而成为道德楷模。为了早日打倒日本鬼子,母亲(冯大娘)让年仅15岁的儿子参加八路军,并不顾村子里的流言蜚语让女儿娟子也扛起枪,投身革命,而自己却以日渐衰老的身躯只身挑起全家的重担。在女儿和姜永泉等其他共产党员精神的感召下,母亲也积极地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并且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次敌人为搜索兵工厂,袭击了王官庄,汉奸王柬之出卖了村干部,母亲也被抓住。敌人为了让母亲说出八路军及兵工厂机器的下落,对她百般折磨,都不能使她屈服。最后,敌人把小女儿嫚子抓来,企图以母爱摧毁母亲的意志。敌人把嫚子的嫩手指掰断,母亲心如油煎!尽管女儿的“哭声像最锋利的钢针扎在母亲的心上”,可是在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面前母亲不屈不挠,没有向敌人屈服。为了革命,母亲将所有的痛苦生生咽下,只字不提。黑夜里,她抱着受折磨而死的嫚子,悲恸万分。母亲、花子等为了革命的利益,忍受着巨大的内心创伤献出了自己的至亲,赵星梅、兰子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总之,革命历史小说强调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创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革命精神的光辉英雄形象,他们有着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百折不挠、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崇高英雄品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可以说,作家们通过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塑造建构起故事曲折、形象生动、语言通俗的革命英雄文本,作品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和高昂的旋律。因此,英雄身上呈现的完美精神和理想人格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感召了无数青年为革命献身,激励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但是,革命历史小说也存在不足,作家回避了英雄人物的世俗人生,英雄形象塑造过于理想化、浪漫化,忽视了英雄作为人的复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