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二節 “農村小說”

字體:16+-

“農村小說”是指共和國“十七年”時期出現的以表現農村變化和農民生活為內容的小說創作,與“革命曆史小說”一起,共同成為這一時期小說領域的重要收獲。這一時期“農村小說”的繁榮,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一,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農業集體化”運動,在促使中國農村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對數千年來形成的農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和鄉俗民風等各個方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表現這一曆史變遷,成為作家參與時代的理性選擇。其二,中國現代文學自魯迅開始直到解放區文學,通過對農村農民的描寫來展示民族進步的曆史進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敘事經驗和審美傳統,成為共和國作家直接可以借鑒的文學資源。其三,與本時期所倡導的“新的人民的文藝”的文學主張有關。“十七年”時期農村社會的曆史變遷、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鄉俗民風的變動和不同思想意識的碰撞等,都在“農村小說”創作中得到深入細致的描寫。

“十七年”時期,“農村小說”的代表作家有趙樹理、柳青、周立波、馬烽、西戎、李準、王汶石、浩然等。從作家隊伍構成看,有民國時期業已成名具有豐富創作經驗的老作家,而更多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作為“十七年”時期“農村小說”快速發展繁榮的一個重要側麵,本時期形成了多個以不同地域特色而形成的作家群體,比如山西作家群,以柳青、王汶石為代表的陝西作家群,以孫犁為代表的京津冀作家群等。以趙樹理為代表,以馬烽、西戎、胡正、孫謙、李束為等為主體的山西作家群,長期生活、工作在農村,與農民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作品多寫山西農村生活與風情民俗。作家常以農民代言人的身份反映自己在農村工作中發現的問題,自覺追求文學作品對人的教育功能和指導生活現實的作用。在審美風格上又有著大致相似的追求,重視文學的通俗化與群眾化,體現出依照生活本來麵貌進行創作的“寫實”風格,形成“十七年”時期“農村小說”領域的著名流派——“山藥蛋派”。趙樹理的《三裏灣》《“鍛煉鍛煉”》、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賴大嫂》等都是體現其創作實績的重要作品。陝西作家群則注意對鄉村生活中新事物、新思想、新精神的發現,注重新時代農民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有意繼承新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側重把時代政治與農民生活結合起來,呈現出比較鮮明的政治啟蒙意識與倫理重建的立場。柳青的《創業史》、王汶石的《新結識的夥伴》《風雪之夜》等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品。以孫犁為代表的京津冀作家群,則更多的是以其作品所反映的區域特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