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五節 “新武俠小說”

字體:16+-

“新武俠小說”,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曆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又將台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為了區別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在我國由來已久。自《史記》列《遊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階層的代表人物。唐傳奇中的若幹作品已具備了雛形。到明清時代有了大發展,逐漸成為定型的長篇小說,如《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乃至《水滸傳》皆可稱為武俠小說。這些作品著力表現俠客、義士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懲惡揚善的義舉。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體現了人民反壓迫、求解放的願望。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在這些作品中,雖然俠客義士武功高強,具有很強的叛逆性,但他們往往為清官效命,去懲除凶惡,也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到了清末民初,武俠小說也有較大的收獲,這時的作品開始趨向現實生活。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以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

向愷然(平江不肖生)以《近代俠義英雄傳》揭開了武俠小說的反帝主題。後來中國的武俠小說有“南向(向愷然)北趙(趙煥亭)”之稱,二人都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重要作家。

《江湖奇俠傳》1922年在《紅》(後改為《紅玫瑰》)周刊上發表,共有160回。向愷然完成前麵106回,其後為趙苕狂續寫。此書反映的是湖南平江、瀏陽兩縣居民為爭地械鬥,引出昆侖、崆峒兩派劍俠的刀光劍影的廝殺。作品題材是個大雜燴,來源於曆史軼聞、民間傳說以及清人的筆記野史,但作者能把故事講得十分生動有趣,特別是第73~81回的“火燒紅蓮寺”被拍成電影後,更是轟動一時。與《江湖奇俠傳》的荒唐怪異不同,1923—1924年間出版的80回《近代俠義英雄傳》則是充滿著民族正義的“武俠傳記文學”的代表性作品,標誌著20世紀20年代武俠小說創作的成熟形態。作者在第一回開宗明義指出,“這部書是為近二十年來的俠義英雄寫照”。作者以樸實流暢的語言和紀實性手法,描繪了戊戌政變前後二十多年裏各路英雄豪傑,如大刀王五、霍元甲、山西老董、趙玉堂、農勁蓀等人俠肝義膽和各種超凡的所作所為,為那時的俠義英雄立傳。本書緊緊圍繞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氣節的主旨,濃墨重彩地成功塑造了霍元甲這一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以霍元甲被日本人毒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