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三節 “探索劇”

字體:16+-

20世紀80年代中國劇壇最引人矚目的現象莫過於“探索劇”的崛起。“探索劇”,亦可稱“實驗劇”、“先鋒劇”,這一概念其實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劇作與演出形態,它們或許秉承不同的藝術理念和藝術手法,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在藝術形式創新方麵所具有的鮮明的實驗性、先鋒性。

“探索劇”誕生的直接動力來自80年代初日益凸顯的戲劇危機,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戲劇觀念的變革。在當時關於戲劇觀的爭鳴中,戲劇界普遍意識到,數十年來中國劇壇獨尊易卜生式的社會問題劇模式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表演體係,造成了戲劇觀念和形式的單一。隻有革新戲劇觀念和手法,才能打開新局麵。基於對傳統現實主義戲劇模式的反叛,大批戲劇探索者廣泛向古今中外戲劇,尤其是向西方現代主義戲劇和民族戲曲的審美理念、藝術手法“取寶”,在劇本創作、導表演藝術、舞台設計以及觀演關係等各個方麵,展開積極深入的探索,進行各種突破常規的實驗。其宗旨是為了實現戲劇敘事自由,促進觀演互動。此次戲劇探索的路徑,是調動一切藝術因素豐富舞台語匯,其思想基礎則是承認戲劇藝術的綜合性、劇場性、假定性,確認戲劇表演的中心地位。

新時期戲劇探索最初是從突破傳統的舞台表現形式開始的。較早出現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話劇是謝民的《我為什麽死了》,講述一位青年女子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故事,以鬼魂的回憶、倒敘的形式來結構劇情,大量地使用旁白與觀眾直接交流,融說故事與戲劇表演為一體,使人耳目一新。馬中狡、賈鴻源的《屋外有熱流》同樣出現人鬼同台的超現實情節,劇作在舞台時空的自由轉換、象征手法的運用上進行了大膽探索,通常被認為是這一時期“探索劇”的發生起點。另有《原子與愛情》(李維新等編劇)、《靈與肉》(劉樹綱編劇)、《血,總是熱的》(宗福先編劇)、《秦王李世民》(顏海平編劇)、《阿Q正傳》(陳白塵編劇)、《路》(馬中駿、賈鴻源編劇)等一些較有影響的作品,都在演劇樣式上有所創新,顯示出異於傳統現實主義話劇創作方法的動向。然而,真正自覺進行先鋒藝術實驗並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當屬1982年誕生的無場次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高行健執筆、林兆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