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二章 本時期小說

字體:16+-

第一節 魯迅

魯迅(1881—1936)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小說家,其小說作品輯集為三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編》。魯迅特殊的人生經曆、情感體驗和個性氣質,對中國社會、曆史、現實與文化的獨到觀察和感受,對進化論、以人為本、尊崇個性、階級對立等思想的接受,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魯迅小說深沉、複雜、睿智的審美特質。

貫穿《呐喊》與《彷徨》的思想主線是反封建,其中最突出的內容在於揭示封建製度的“吃人”本質。《狂人日記》用隱喻式的寫法,對這一內容作了總體概括。狂人看似一個精神病人,實則是清醒而深刻的先覺者。他對眾人想把他吃了的敏感,點破了中國傳統封建社會踐踏人性、戕害靈魂的“吃人”社會的存在實質。自己的大哥想暗中害他,把妹子的肉和在飯裏給家人吃,證明家庭也是一個“吃人”組織。他研究史書,發現上麵寫滿“仁義道德”,但字縫裏隻有“吃人”二字,原來中國的曆史和文化一直在“吃人”。《呐喊》《彷徨》中的悲劇人物,幾乎都可以看成是封建吃人製度的受害者,個別是被封建勢力直接殺戮,更多的是被封建思想所毒害。革命者夏瑜(《藥》)被封建政治勢力殺害,華小栓(《藥》)是封建迷信觀念的犧牲品,孔乙己(《孔乙己》)和陳士成(《白光》)是封建科舉製度的殉葬品,而閏土(《故鄉》)、祥林嫂(《祝福》)則是為封建宗法製度和封建禮教所戕害。

封建製度害人往往是通過製造封建思想來完成。國人長期在封建觀念的影響下,已經自覺地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準則,對它腐朽及罪惡的吃人內涵渾然不覺。這種蒙昧的精神狀態,使得國人把自身送上悲劇人生的舞台,同時也成為他人悲劇的製造者或幫凶。革命不能成功,社會難以進步,民族無法強大,悉因此故。魯迅對此堅信不疑,故在小說中竭力暴露蒙昧國民的劣根性,把他的反封建思想推向深入。《狂人日記》中對吃人者的心理概括:“獅子似的雄心、兔子似的怯懦和狐狸似的狡猾”,披露了魯迅小說描畫國民精神病症的最初動向。在《阿Q正傳》中,普通國民的精神弱點得到更為具體和豐富的展示。阿Q在未莊算是最貧窮、最卑賤的農民,既受到權勢者趙太爺和假洋鬼子的欺淩,也遭到普通人的譏笑和作弄。下人吳媽把他的求愛當作莫大侮辱,雇工王胡仗著身強力壯隨意毆打他,就連和他同樣弱小的小D也敢於和他對抗。這種處境讓阿Q多少感到沮喪和不平,卻沒有刺激他奮發自強,相反,他發明了一種“精神勝利法”,即以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淩弱小、麻木健忘來消除內心不平。這種弱者的處世哲學看似情有可原,實則荒謬可笑,屬於精神萎縮與意誌沉淪。隻要世上還有不敢正視現實、不圖進取、自欺欺人的弱者,阿Q的精神人格就會繼續存在,在此意義上,阿Q形象作為一麵靈魂之鏡,具有某種普遍永恒的警示意義。國民身上林林總總的劣根性,在魯迅的小說中還有各式各樣的披露,諸如孔乙己、陳士成、閏土、祥林嫂、華老栓、看客、七斤夫婦、趙七爺、楊二嫂、愛姑等人的保守、愚昧、狹隘、麻木、無知、迷信、盲從、冷漠、庸俗、刻薄、自私、虛偽、欺善怕惡、外強中幹等都是明證。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揭露,不光搜羅和展示現象,還挖掘現象背後的根源。從橫向上看,魯迅注意考察民眾落後的思想觀念潛滋暗長的溫床,以此表明個體的精神病症絕非孤立生成,而是整個封建化社會共同培植的產物。從縱向上看,魯迅意識到國民劣根性並非成於一朝一夕,而是封建文化痼疾陳陳相因、代代相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