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前期禪學史

第四節 六祖思想的現代價值

字體:16+-

六祖惠能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他將中印兩國文化的精髓融為一體,獨創了一個嶄新的富有特色的佛教思想體係,其理論既有創造性,又特別具有超前性,每個時代都能從中汲取符合當時需要的精神營養。在提倡和諧精神、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六祖的和諧思想和實踐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資源。

一、心量廣大如虛空,世界萬物無不容

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相互包容,而要做到相互包容,就必須心量廣大,胸懷寬闊。六祖倡導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強調要有一顆大心,認為大心才能包容一切,大心才能獲得解脫。他指出: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1]

六祖把摩訶解釋為心大,這是一個創造性的解釋,抓住了其本質。因為這個大不是有形的大,不是廟大,不是佛大,不是樓大,而是無形的大,是心量的廣大。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佛則名,這個佛也不是金石之佛,而是活的佛,是心中的佛。如今社會則反其道而行之,大學不去培養大師,而忙於建造大樓,不去追求高水平、大氣象,而是追求大規模,校園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高,水平不能說越來越低,效益卻實實在在越來越低,產出與投入越來越不成比例。佛教界似乎也學會了這一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看誰的廟建的最大,看誰的佛塑得最高,相互攀比,可惜弄錯了方向,往往是外麵的佛越來越大,裏麵的佛越來越小,排場越來越大,心量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