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概论04

字体:16+-

[23] 《集成》06014。

[24] 《尚书·召诰》。

[25] 《集成》02837。

[26] 《集成》04331。

[27] 《集成》04321。

[28] 《集成》10175。

[29] 《集成》04342。

[30] 《集成》00251。

[31] 郑樵:《通志·氏族略》三:“禄氏,《风俗通》父:纣子武庚字禄父,其后以字为氏。泾阳有此禄姓,亦出扶凤。”

[32] 《集成》04302。

[33] 《尚书·君奭》。

[34] 《尚书·梓材》。

[35] 《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

[36] 《尚书·西伯戡黎》。

[37]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8]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9]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40] 《荀子·儒效》。

[41] 《史记·秦始皇本纪》。

[42]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43] 《史记·商君列传》。

[44] 同上书。

[45] 《商君书·垦令》,见鸿礼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

[46] 《商君书·算地》,见鸿礼撰《商君书锥指》。

[47] 《商君书·徕民》,见鸿礼撰《商君书锥指》。

[48] 《史记·商君列传》。

[49] 《史记·秦本纪》。

[50] 《史记·樗里子列传》。

[51] 《史记·秦始皇本纪》。

[52]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53]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54] 《左传》成公九年。

[55] 《诗经·小雅·黄鸟》。

[56] 《管子·问》。

[57] 《管子》一书内容驳杂,专家或谓其《轻重》诸篇写定于汉代,但是,《管子》的大多数篇章一般被认为出自稷下学派的学者之手,为当时的“论文集”。

[58] 《论语·子路》。

[59] 《孟子·梁惠王上》。

[60] 《商君书·去强》,见鸿礼撰《商君书锥指》。

[61] 《商君书·境内》,见鸿礼撰《商君书锥指》。

[62]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页。

[63] 同上书,第6页。

[64] 《史记·商君列传》。

[65] 《史记·货殖列传》。

[66] 《史记·赵世家》。

[67] 《史记·吕太后本纪》。

[68] 桑弘羊:《盐铁论·通有》。

[69] 《清会典事例》卷 158《户部·户口》。

[70] 宗法制的核心在于嫡长子继承制,为族长者必须为作为嫡长子的“宗子”,然而,秦汉以降,“宗法颠坠,豪宗有族长,皆推其长老有德者,不以宗子”,这是宗法制的一大变动,然而又是适应社会形势不得不作出的变动。故而章太炎说这是“礼极而迁,固所以为后王之道也”。〔章炳麟:《訄书·序种姓》;载《訄书》(重订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1] 先秦时期,关于族葬就有较严格的规定,《荀子·礼论》载:“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是为其证。

[72] 《公羊传》僖公四年。

[73]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74] 《左传》闵公二年。

[75] 《史记·楚世家》。

[76]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5页。

[77] 《国语·晋语四》。

[78] 顾颉刚:《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2册,第376—377页。

[79] 《史记·赵世家》。

[80]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见崔述撰著、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81] 同上书,第12页。

[82] 《孟子·公孙丑上》。

[83] 《孟子·公孙丑上》。

[84] 贾谊:《新书》卷1。

[85] 彭定求编:《全唐诗》卷161。

[86]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6—120页。

[87] 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5页。

[88] 同上书,第39页。

[89]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琅邪刻石。

[9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吴象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2页。

[91] 《史记·秦始皇本纪》。

[92] 同上书。

[93] 《史记·封禅书》。

[94] 《汉书·贾山传》。

[95] 《史记·秦始皇本纪》。

[9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160—161页。

[97] 《老子》第二十三章。

[98] 贾谊:《新语·道基》。

[99] 《史记·叔孙通列传》。

[100] 同上书。

[101] 《汉书·董仲舒传》。

[102] 《汉书·武帝纪》。

[103] 《汉书·董仲舒传》。

[104] 王充:《论衡·超奇篇》。

[10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82页。

[106] 《后汉书·班超传》。

[10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3页。

[108] Homer,The 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nd edn.,1995.

[109] Herodotus,Histo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0,revised and reprinted 1926,reprinted 1996,I,143.

[110] Chester G.Starr,Individual and Community—The Rise of the Polis (800-500B.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p.46.

[111] 直到修昔底德时期,雅典人还共同出资庆祝统一女神节(Synoecia),以纪念这次统一活动。

[112] Aristotle,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The Eudemian Ethics,on Virtues and Vic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35,revised and reprinted 1952,reprinted 1996,Ⅻ.

[113]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译文略有改动。

[114] Aristotle,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ⅩⅥ.

[1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17页。

[116]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19,revised and reprinted 1928,reprinted,1991,I.

[1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18—619页。

[118]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第7章,第128页。

[1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

[120] 修昔底德证实,雅典的卫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作Polis。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Ⅱ,15,6.

[121] Aristotle,Polit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32,reprinted and corrections 1944,reprinted 1990.1272a10—12.

[122] Plato,Protagoras,322E—323A.

[12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32页。

[124] Chester G.Starr,Individual and Community—The Rise of the Polis(800—500 B.C),p.46.

[125] H.D.F.Kitto认为只有西西里的叙拉古、阿克拉加斯(Acragas)以及雅典三个城邦的公民数超过2万。H.D.F.Kitto,The Greeks,Penguin Books ,1951,p.66.

[126] Plato,Law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6,reprinted 1994,737E;745C.

[127] Aristotle,Politics,1326a25-30.

[128] Aristotle,Politics,1326a35-b24.

[129]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Ⅶ,ⅨⅩⅦ.

[130] Herodotus,Histo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5,reprinted 1997,Ⅷ,61.

[131] Aristotle,Politics,1276b.

[1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75页。

[133] 参见J.K.Davies,Democracy and Classical Greece,London:Fontana,1978,p.116.亚里士多德等古典作家也常常把雅典民主的一些制度的建立同雅典海军的发展联系起来,以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见Aristotle,Politics,1274a;1291b20.Xenophon,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lst.pub.1925,reprinted 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pplemented 1968,reprinted 1993,I,2.

[13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阿里斯太德斯“号召人民抛弃田园,入居城区。公民以从军、参政为业”。这就是说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有许多公民从事农业。参见Constitution of the Athenians,ⅩⅩⅤ。也参见\[古希腊\]吕西阿斯, I,11—39。

[135]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时,才采用较为宽容的人口政策,而且危机结束后则弃而不用。Aristotle,Politics,1278a26-34.

[1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445页。

[137] Aristotle,Politics,1990,1253a19—29. 译文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9页。

[138] Ibid.,1265b12—15.

[139] Aristotle,Politics,1990,1253a19—29. 译文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274b2—5.

[140] Herodotus,Histo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2,reprinted,1994.Ⅵ,94.

[141] Diodorus of Sicily,Library of Hist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MCML ⅩⅩⅩⅨ,lst pub.1946,reprinted 1989,Ⅻ,4,5.

[142] Plato,Law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6,reprinted 1994,Ⅲ,693.

[143] \[英\]赫·乔·威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144]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Ⅱ,ⅩⅩⅩⅥ-ⅩⅩⅩⅧ。译文见\[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145]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I,XCVI.

[146] Ibid.,Ⅰ,Ⅲ.

[147] Ibid.,I,ⅩⅩⅢ,6.

[148]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2;ⅩⅪ.

[149] Ibid.,Ⅰ,ⅩⅩⅢ.

[150] \[苏联\]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第378页。

[151] Cicero,De officii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13,reprinted 1990,Ⅰ,ⅩⅩⅣ.

[152] Polybius,The Histori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2,reprinted 1999,Ⅳ,81.

[153] Polybius,The Histories,ⅩⅩⅨ,21.

[154] M.N.Tod: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50,Vol.Ⅱ,p.224.

[155] Arrian,Anabasis of Alexande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E. Iliff Robson lst pub.1933,revised text and translation with new introduction,notes and appendixes by P.A.Brunt 1983,reprinted 1996,VII,4.

[156] Ibid.

[1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28页。

[158] \[德\]蒙森:《罗马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4页。

[159] Tacitus,Annal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Ⅺ,ⅩⅩⅣ.

[160] Polybius,The Histories,Ⅰ,pp.3,35.

[161] Keith Hopkins,Death and Renew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p.144.

[162] Sextus Aurelius Victor,Epitome de Caesaribus,Ⅰ,from the edition of fran Pichlmayr,Teubenr,1911.

[163] Josephus,The Jewish War,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27,reprinted 2004,Ⅱ,383.

[164] \[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8页。

[165] 同上书,第47页。

[166] A.H.M.Jones,The Decline of the Ancient World,London:Longmans,1984,p.237.

[167] \[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48页。

[168] \[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53—54页。翻译有改动。又见Strabo,Geograph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st pub.1917,reprinted 1997,II,5,12.

[169] 同上书,第55页。

[170]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上册,第4—5页。

[17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