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曆史、史學與理論比較研究

第二節 專論

字體:16+-

一、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物質因素

中國古代文明的萌生與發展建立在祖國先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在物質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創造了豐富多姿的遠古和古代文代,中國的古代文明便由此而產生。了解和認識古代先民的生產勞動情況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至關重要。這裏擬選取最具特色也最為重要的一些方麵進行探討,主要是農業和建築業的發展情況。

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遠古先民主要靠狩獵和采集維持低下的生活。到了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原始農業開始出現,生產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在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新石器時代的南方和北方的農業生產就已經顯露出地域差別。北方地區以粟的種植為主,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一些甕、罐和室內的小窖都發現有粟的堆積遺存,多者一處可達數鬥。屬於馬家窯文化的青海樂都柳灣遺址墓地的多數墓葬都隨葬著裝滿粟的陶甕,少者一個,多者達4個。南方地區的稻作農業已經有了較高水平的發展。著名的河姆渡遺址普遍發現稻穀、穀殼、稻稈、稻葉的堆積,最厚處可達1米,充分表現了當時稻作農業的發達。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大量骨耜,應當是當時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北方用於收割粟的帶齒石鐮是很實用的農具。隨著農業的發展家畜飼養在新石器時代也開始進行。當時北方地區以養豬、犬、雞為主,南方則多養豬、犬、水牛。捕魚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有了較大發展。《韓非子·五蠹》篇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認為當時上至夏王,下到普通民眾,都以耒臿為生產工具。《尚書·盤庚》篇有如下的記載,說“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惰農自安,不昏勞作,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寫出當時民眾農作的情況。甲骨卜辭裏麵,有不少關於“眾”、“眾人”進行各種農作的記載。西周時期,在井田製度下,民眾集體耕作,所以《詩經》上有“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和“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說法。當時民眾的農具仍以石製、木製為主,但也出現了數量很少的青銅農具。《詩經·良耜》篇說“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說明當時的青銅農具還是比較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