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专论04

字体:16+-

[117] F. W.Walbank,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Polybius, vol. I, Oxford, 1957,pp.741742.

[118] Polybius, The Histories,ⅩⅩⅩⅧ.18.

[119] Ibid.,ⅩⅩⅪ.10.

[120] 见《左传》桓公六年、庄公三十二年、僖公五年、襄公十四年,《国语·周语上》等。

[121] 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122] Polybius,The Histories, I.3.

[123] Ibid.,Ⅲ.1.

[124] 《史记·太史公自序》。

[125] 《史记·齐太公世家》。

[126] 《史记·燕召公世家》。

[127]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128] K.Sacks, Polybius on the Writing of Histor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05.

[129] Polybius,The Histories,Ⅰ.4.

[130] Polybius,The Histories, Ⅲ.32.

[131] Ibid.,Ⅴ.105.

[132] Ibid.,Ⅲ. 3.

[133] Polybius,The Histories, Ⅲ.32.

[134]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1.

[135] 刘知幾:《史通·六家》;见浦起龙:《史通通释》卷1,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1页。

[136] 郑樵:《通志总序》,见《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137] 例如,在与吴怀祺教授交谈中,他也曾说,班固作《汉书》是有通识的;近读乔治忠教授的《中国史学史》,其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法。参见乔治忠:《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页。

[138] 浦起龙:《史通通释》卷4,第8页。

[139] 《汉书·叙传》。

[140] 《汉书·司马迁传》。

[141] 《宋书·范晔列传》。

[142]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143]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144] 《汉书·诸侯王表》。

[145] 《汉书·百官公卿表》;按:引用时标点略有改易。

[146] 请参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册,第295页,下栏。

[147] 《汉书·古今人表》。

[148] 浦起龙:《史通通释》卷3,第1页。

[149] 《汉书·古今人表》。

[150] 以上三人之说,皆引自王先谦:《汉书补注》上册,第336页。

[151] 赵翼著,王树民校:《廿二史札记》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152] 徐元诰著,王树民、沈长云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3—122页。

[153]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100—101页。按此篇多阴阳家言,未必确为曾子之语。

[154] 关于这一个谜,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中国古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257页有很好的解答。

[155] 班固:《汉书·律历志》。

[156] 按汉初承用颛顼历,即古四分历之一。其法1回归年含365+1/4日,1朔望月含29+499/940日。太初历1朔望月含29+43/81日,则1回归年含365+385/1539日。应该说其间数据差别不大。

[157] 班固:《汉书·律历志》。

[158] 同上书。

[159] 同上书。

[160] 《汉书·律历志》。

[161] 《汉书·律历志》。

[162] 苏舆著、钟哲校点:《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1—195页。此为节要,其具体论述,恕不赘叙。

[163] 《史记·五帝本纪》。

[164] 《史记·殷本纪》。

[165] 《史记·周本纪》。

[166] 《汉书·律历志》。

[167] 见王先谦:《汉书补注》,第410页,下栏。

[168] 《汉书·律历志》。以上引文有下划线处,中华书局校点本原标点不妥,故此处乃依愚意所改点。

[169] 关于此一太极上元是否有实际意义,张培瑜等先生在《中国古代历法》中表达了明确的质疑,而认为实际有用的上元年数是143127,见此书第294—295、296—297页。

[170] 《汉书·律历志》。

[171] 同上书。

[172] 《汉书·武帝纪》。

[173] 《汉书·高帝纪》

[174] 《汉书·王莽传》。

[175] 《汉书·叙传》。

[176]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译本,第39—42页。

[177]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第29—31页。

[178] 同上书,第43—51页。

[179] 陈其泰:《“过秦”和“宣汉”》,《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80] 郭庆藩:《庄子集释》,见《诸子集成》本。

[181] Mark T. Gilderhus,History & Historians,New Jersey,1987,p.2.严格说来,此处的转引也非一手史料。笔者并没有找到伏尔泰有关论述的原作,完全不知此句话的上下文关系。

[182] Norman F. Cantor & Richard I. Schneider, How to Study History,New York,1967,p.22.

[183]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 22, 2 以次。

[184]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 22, 3-4.

[185] Allen Johnson, Historian and Historical Evidence,New York,1923,pp.2425.

[186] Polybius,Histories,Ⅻ, 27, 1.

[187] Polybius,Histories,Ⅱ, 62, 2.

[188] 近现代也有史家对某一事件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如研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问题的索尔兹伯里,但近现代实地调查所拥有的后勤及装备条件要远胜过古代。

[189] Arrian,Anabasis Alexandri,Ⅰ.

[190] 像修昔底德、波利比乌斯、塔西陀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悉内情的史家毕竟是少数。所以,在世界上古史中,哲学史、史学史之类的思想史拥有的一手史料最为翔实可靠,经济史中工具的历史也有足够的一手史料依托。古希腊古典时代、古罗马共和末期和帝国早期的政治史、社会史,叙述性的一手文字史料较多。

[191] Herotodus,Histories,Ⅱ, 123.

[192] Ibid.,Ⅶ, 152.

[193]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ⅩⅫ, 1—2. 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诚实的作风是非常值得当代史学继承的。

[194] 即使在希腊半岛上,古代甲地的信息传递到乙地也是很困难的。就是在阿提卡范围内,从南端苏尼奥到北部马拉松,乘汽车不堵车也要两个多小时,更不用说有大海阻隔的邦际之间了。现代大型海轮仅从雅典到昔克拉底群岛就需6小时左右,乘古代小船,即使是快船也需费时更多。修昔底德在流放过程中获悉叙拉古等邦公民大会的信息恐怕最少也在几十天、几年之后了。

[195] 典型的例子是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安葬仪式上的著名演说。该演说作为西方经典佳作之一,被广泛地收录在各种集子中,但没有哪部集子注明这是修昔底德的作品或经修昔底德加工的伯利克里的演说。

[196] M.I. Finley, Ancient History : Evidence and Models,London,1985,p.9.

[197] Paul G. Bahn,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Cambrige,1996,p.ix.

[198] 参见郭小凌:《是工商业文明,还是农业文明?》,《史学论衡》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以次。

[199] \[英\]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63页。

[200] 从修昔底德算起,到1852年法国学者阿贝·热诺兹(Abbe Geinoz)发表为希罗多德辩护的论文为止,参见Plutarch,Moralia,Vol.1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5,p.3.

[201]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 21,1—2; 22, 2—4.

[202] Thucydides,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Ⅰ, 22, 4.

[203] Ibid.,Ⅰ, 1, 1.

[204] Cicero, De Legibus,Ⅰ, 1,5.

[205] Cicero,De Divinatione,Ⅱ, 116.

[206] Plutarch,Moralia,Ⅺ, 854.

[207] Ibid.,Ⅺ, 855.

[208] Plutarch, Molaria,Ⅺ, 856.

[209] Herrotodus,Histories, Ⅰ, 1—5.

[210] Plutarch,Molaria,Ⅺ, 857A—858A.

[211] 参见Plutarch. Molaria,Vol.11,Preface,Ⅺ.

[212] Plutarch,Molaria,Ⅺ, 854.

[213] Arrian,Anabasis Alexandri, Ⅰ, 9.

[214] Liddell,Scott,GreekEnglish Lexicon,p.335.

[215] Herotodus,Histories, Ⅰ, 39以次。

[216] 如埃及法老胡夫修建金字塔竟需女儿卖**来筹措资金,某地的鸽子会说话,某民族每年要变成一次狼等。

[217] Herotodus,Histories,Ⅱ, 123;Ⅶ, 152.

[218] 最早体现怀疑批判精神的是真正的史学之父赫卡泰乌斯,见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牛津古典辞书》),第490页。

[219] Herotodus,Histories,Ⅴ,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