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曆史、史學與理論比較研究

第一編 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曆史比較研究

字體:16+-

引言

約在公元前第三千紀(或作千年代)的最後一個世紀裏,在西方出現了克裏特文明,在中國則出現了夏王朝。約在公元前17世紀,在西方邁錫尼文明興起,並最終取代了克裏特文明,在中國則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約在公元前11世紀,西方的邁錫尼文明滅亡,落後的多利亞部落把上古希臘史帶進到了“荷馬時代”,在荷馬史詩中既往的曆史已成斷煙殘夢,文明無可奈何地中斷了。而約在同時,中國的周王朝取代殷商王朝,周原來也是落後於殷商的“小邦”,可是卻在中國曆史上建立了第一個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形成所謂的“赫赫宗周”。孔子曾懷著高度讚賞的心情說:“周監於二代(夏商),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這就是說,周並非是簡單地抹殺夏商文明,而是以它們為鑒,有所損益揚棄,因此文明不僅沒有斷裂,而且愈發飛躍發展。

在上述中西文明的曙光初現時期裏,雙方都存在著小邦林立的狀態,這是從部落或部落聯盟演化而來的自然結果。在這些小邦之上還出現了更高一層的虛實程度不同的政治結構:在西方,如克諾索思之於克裏特文明時期,邁錫尼之於邁錫尼文明時期,皆曾一時成為霸主。在中國,夏時號稱有“萬國”(或“萬邦”),不過夏王朝的君主既是本邦(王畿之內)的君主,又是夏王朝的“天子”,據稱他受天命而君臨天下萬邦,而其他所有小邦君主都稱為諸侯,名義上為天子之臣。盡管這種天子與諸侯的關係,在事實上是由相互之間實力消長的具體情況而定的,可是它在觀念上明確了統一國家的預設。商推翻夏並取而代之,天子換了,統一的天下未變,周推翻商並取而代之,天子又換了,而統一的天下仍然未變,或者說王朝變了,而統一不變。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明曆史從其開端處就具有了常與變的統一趨向。其實,不僅統一未變,而且隨著處在進入文明的諸邦之間或其邊緣的落後族群的文明化,三代文明所統一的地域不斷有所發展中。在這樣一個作為統一體的王朝的前後遞嬗中,夏商周三代之間必然形成為前後繼承的關係;每一個後代都必須承認前代在曆史上的天子的地位,否則它自身就將失去其曆史的合法性。這樣也就確認了曆史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