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三章 心理衛生理論(中)——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心理學

字體:16+-

第一節 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理論中,與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有關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麵:無意識和壓抑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性欲理論。

一、無意識和壓抑

(一)無意識

弗洛伊德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他認為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一切意識行為的基礎。什麽是無意識?它從何說起呢?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理,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意識和無意識。

人們在清醒狀態下,對自己所想、所做的事的動機是清楚的,即自己知道為什麽要這麽想、這麽做,這種心理狀態就是意識。意識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有關心理部分,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不是很重要,他認為這僅僅是人的心理活動有限的外顯部分。弗洛伊德曾做過這樣的比喻,認為心理活動的意識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麵上小小的山尖,而無意識則是海麵下邊那看不見的巨大的部分。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指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麵還有潛在的心理活動,它是各種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許的、本能的衝動與欲望,它被壓抑到無意識之中了。那麽,這些本能的衝動、欲望,被壓抑到無意識之中,就老老實實地不活動了嗎?不是的,它們並不安分,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地活動著,不斷地尋找出路,追求滿足。

(二)壓抑

壓抑是指把自己內心所不能接受,為社會倫理道德所不容的衝動、欲望抑製到無意識之中。它是最基本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雖然當事人自己沒有意識到,但被壓抑的衝動與欲望並未消失,仍然在無意識中積極地活動,而且可能不知不覺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產生莫名的症狀。例如,一個想逃學的學生,總是自己製造傷病,結果不能上學,但自己並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又如,一位學生兩年高考不第,第三年高考前突然失明,經檢查未發現任何器質性的病變,高考過後又複明了。這表現了這個學生壓抑到無意識中的對高考的厭惡和逃避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