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是成长心理学家回答的是千万人日益频繁地提出来的以下问题: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特点是什么?这种人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怎样感受?你或我能够变成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吗?他们研究的是人的人格成长和变化的能力,即人的成长潜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谴责传统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行为主义把人看做机器,看做外部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精神分析只集中注意人性中疾病或残废的一面,把人看做生理力量和童年冲突的受害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的不是人性的疾病方面(心理疾病),而是人性的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学的目的不是去医治神经病和精神病患者,而是要打开并且释放人的巨大潜能,以便实现和完善我们的能力,并发现人生更深刻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采取乐观主义和充满希望的态度,认为人是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的,相信人自身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又都能实现,成为健康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对人来说,仅仅摆脱精神疾病成长为“正常”的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力求达到更高成长水平,实现人所具有的潜能。否则,人就会有一种“无名”的烦恼和无意义感。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里,再没有比人本主义心理学更能引发学生强烈兴趣的了。许多学生已把这个新领域看成一种拯救个人和社会的工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虽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健康人格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这些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一、人有无限成长的潜能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任何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就是要以各种方式去发挥他的潜在能力,来推动自己的成长。比如,幼儿学习走路,在正常情况下,小孩子不论跌倒多少次,最后他们总是可以学会独自走路的,心理的成长也是如此。在良好的环境中,一个人总是能靠这种天生的力量由小到大发育成熟,成为一个健全的、机能完善的人。在人的成长中,不利的环境条件,使人的这种发展受到歪曲和阻碍,形成冲突,人就会感到适应困难,表现为各种乖僻古怪的行为。如果能提供适当的条件,这些能量就可以被激发出来。
马斯洛研究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们,得出结论: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的潜能能否实现,决定于个体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既能促使我们自我实现,也能阻止自我实现。
二、健康人的人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指出,我们的潜能比我们现在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更多、更好,而且认为研究心理健康的人比研究有精神疾患的人要重要得多。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学家。
马斯洛也研究健康人的人格,他研究的重要目标是认清人类究竟有多少适合充分发展的潜能。他认为研究心理健康只能研究特别健康的那种人才有意义。过去人们一提到心理健康就马上想到弗洛伊德,而马斯洛却敢于批判弗洛伊德等人,认为他们只研究那些心理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那样只能看到人性病态的一面。他认为只有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我们才能发现,我们的能力究竟能发展到何种程度。
当马斯洛有幸获得特许了解最优秀的人——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时,他抓住一切机会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观察他们,发现了他们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征。后来他又选择了活着的和已故的有卓越人格的49人,其中历史人物包括杰斐逊、林肯、斯宾诺莎、爱因斯坦、罗斯福、歌德等。马斯洛把他们称为自我实现的人,并且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以作为我们普通人效仿的榜样,这些特点是:①有效的现实知觉;②全面接受自然、别人和自己;③自发、单纯、自然;④责任感和自我献身精神;⑤独处和独立的需要;⑥自主的活动;⑦不断更新的鉴赏力;⑧神秘或高峰的体验;⑨对所有人的爱的情谊;⑩人际关系的融洽;?民主的性格;?手段和目的、善和恶之间的辨别力;?非敌意的幽默感;?创造性;?抵制文化适应。
马斯洛虽然清楚地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地,然而他对于多数人能够达到人性理想境界仍保持乐观的态度。他确切地认为人所拥有的潜能比他们已经实现的要多得多,如果能够释放出这种潜能,我们完全能够达到自我实现者们表现的理想境界。
三、健康人的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重视健康人所具有的动机。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心理健康人的动机指向未来,是希望、理想、志向。奥尔波特说,“拥有长远目标,对于我们个人的存在来说,被看做主要的。”“正是它,把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把成人和儿童区别开来,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把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辨别开来。”这种观点认为,成熟的人追求希望、志向、理想,其个体追求的是生活的紧张、充实,而并非追求轻松、安逸。奥尔波特还认为,人的精力必须找到出路加以释放,如果某些青少年缺乏有意义的建设性的目标,他们就会用破坏行为、犯罪和对抗来释放他们的精力。
马斯洛在自我实现人的研究中发现,策动心理健康者行动的动机不是一般人的缺失性动机——因为缺少什么东西,而促使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获取的动机。他把自我实现人的动机叫做超动机。马洛斯说,“最高级的动机是不促动的和非力求的。”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并不力求什么,而是求得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即自我实现者有更高级的需要——实现他们的潜能和认识并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他的目标是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现有的生活上增进快乐和欣喜,他们的理想是通过新的、挑战性的、各种各样的经历增加紧张。
在弗兰克看来,我们生活的主要动机不是探索自我,而是探索生活的意义,献身于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忘掉”自我的意思,已超出了自我中心,所以他将这种人称为超越自我的人。
在弗兰克的人格动机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是意义意志,他认为生活是富于挑战的,心理健康的人勇于探索生活的意义。
四、提出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中,最著名的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思想观点,即个体内部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它完全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并且,如果能提供适当的条件,这些能量可以被激发出来”(Rogers,1973)。因此,近年来,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的思想影响的范围远远超出心理治疗,已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当事人中心(Person-centered)指导原则。其传播的广泛和迅速正像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的传播一样,遍及世界各地,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
弗兰克的意义疗法强调人的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帮助那些缺乏生活意义者的治疗技术。他认为心理健康者勇于探索,乐于挑战生活的意义。他认为我们越能超越自己,把自己献给一种事业,就越能成为完美的人。这就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
弗兰克提出的意义疗法来自他特殊的艰难经历的深刻体验。作为医学博士的弗兰克,是纳粹杀人世界——奥斯维辛集中营极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弗兰克从集中营回国时有了这样的认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他们行动的能力。弗兰克援引尼采的观点: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他认为,在一切情况下包括痛苦和死亡在内,都能够发现生活的意义。
皮尔斯提出了格式塔疗法。他认为我们行为是被未完成状态或不完全的格式塔驱使的,格式塔疗法的理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一个德语词,可以译为形式、形状或构造,它含有整体或者完满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我们的知觉是按照有组织的整体或形式进行的。这和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完全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是被各种本能驱动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各自的健康人格模式,即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成熟人的模式、罗杰斯(Carl Rogers)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模式、弗洛姆(Erich Fromm)创造性的人的模式、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自我实现的人的模式、弗兰克(Viktor Frankl)的超越自我的人的模式、皮尔斯(F.Perls)的此时此地的模式等。他们全都提出了健康人格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指出,我们的潜能比我们现在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更多、更好,而且认为,关心心理健康比关心任何神经症或精神病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