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二节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的模式

字体:16+-

1920年,23岁的奥尔波特会见了弗洛伊德。这次令人难堪的会见,使其拒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而以与精神分析完全不同的态度去研究人格。会见时,长时间的沉默和世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强烈而稳定的注视,使得局促不安的奥尔波特急于打破僵局,脱口说出他在乘有轨电车来弗洛伊德家时,目睹的一件小事——一个四岁的孩子非常怕脏,他向母亲诉苦:“不要让肮脏的人坐在我的旁边。”他认为这孩子对脏的厌恶来源于盛气凌人、衣服“浆洗得很好”的极整洁的母亲。弗洛伊德在又一次长时间沉默地注视着年轻的奥尔波特之后,问道:“你过去也是这样的小男孩吧!”奥尔波特为弗洛伊德话中所表明的信念——人们说的和做的都暴露出他们自己的内部冲突和恐惧——而震惊了。此事在他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作为精神分析基础的无意识产生怀疑。他确信,心理学家在人的外观、意识、动机层面上进行工作,比陷进研究那种可能位于这些现象下面的黑暗深渊——无意识更为明智。他作为美国人格研究的前辈,是美国集中注意健康人格而不是神经症人格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

奥尔波特对于人性比弗洛伊德更乐观的见解起源于他的童年及父母的态度。他的父母强调艰苦工作和虔诚行为的重要性,始终保护和爱护他。家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并鼓励年轻的奥尔波特探索人生问题和疑难答案。他所描绘的人生图景是积极的、充满希望和讨人喜欢的。他认为成熟、健康的人不是被无意识力量所控制和支配的,也不为无意识的冲突所驱使。健康的个体在理性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指引这些活动的力量是完全能够意识到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神经症患者被童年的体验束缚或限制着,成熟健康的人则摆脱了过去的压抑,他们的视线是向前的,是被当前的以及指向未来的紧张和期望所指引的。这种健全的眼界更多地提供了选择和活动的自由。

由于奥尔波特认清了神经症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的差别,所以与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患者完全不同,他选择研究健康的成年人。

一、成熟人的动机

奥尔波特认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的动机并不是由无意识的力量或童年的体验从后面推动的,而是由我们对未来的计划和意向——希望、志向和理想在前面拉着的。

健康人格具有意向性,努力指向未来统一和整合着整个人格;神经症患者缺乏长远的目的和目标,他们的人格分裂成一些没有联系的分系统,这些系统缺乏集中的中心和统一的力量。人格的意向性也为增加个体紧张度服务。这种观点认为,个体为紧张过度所促动而不是紧张减弱。奥尔波特曾举例:工作完毕回家,又饿又累,需要吃和休息。当然,在吃不到食物时,我们由此而产生的内部紧张必须予以缓解。但当人们已经填饱肚子之后又怎样呢?他认为健康的人就需要新的活动,并转向一种业余爱好,阅读有益的书籍,或者出去参加晚会。奥尔波特写了探险家阿曼德森(Roald Amandsen)的经历。他从15岁起就被探险的目标所驱动,他在发现了南极之后,又渴望飞越北极。他是由意向和理想推动的,阿曼德森的目光总是指向未来。健康的人总是被未来的远见“拉着”前进。这个远见(连同具体的目标)把人格统一起来,并且使健康的人与日益增长的“紧张”打交道,而不是将紧张的减弱当做人生的目标。“得陇望蜀,永无止境。”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所渴望的附属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而总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他曾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他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动力量。

奥尔波特提出了组织能量等级原理。成熟的健康人通常需要一定强度的动机去消耗他的能量。例如,一个妇女为了培养孩子的目标,消耗了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她要逐渐地完成一些具体目标,如训练孩子自理生活、顺应学校生活等。当孩子长大成人,这时妇女没有什么事好做了,她必须重新确定方向,找到新的兴趣和理想。奥尔波特用该原理分析认为,精力必须找到出路加以释放,某些青少年缺乏有意义的建设性的目标,他们的破坏行为、犯罪和对抗则是他们将精力释放在破坏性方面的表现。奥尔波特健康人格的动机理论,也包括掌握和胜任原理,是指健康人还有渴望尽可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更高水平的胜任和熟练的动机。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建设性动机,这种人积极地追求目标、希望和理想,他们的生活是有目的的,并且有献身精神和义务感。他们对目标的追求永无止境,如果旧的目标被抛弃,另一新的动机必定会迅速形成。他们永远是面向未来的。

二、成熟人的自我

对于作为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奥尔波特提出自我统一体概念,他称之为“作为感觉到的、并熟识了的我”。自我统一体从婴儿到青春期发展经历了个性(selfhood)的7个阶段,即①身体的自我(bodily self),②自我同一(self-identity),③自尊(self-esteem),④自我扩展(self-extension),⑤自我意象(self-image),⑥作为理性获得者的自我(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⑦固有的努力(propriate striving)。他还关心母亲的行为在健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如果婴儿受到充分的保护和慈爱,那么积极的心理成长将贯穿自我发展的7个阶段。婴儿缺失充分的保护和慈爱,就会发展成为不稳定的、对抗的、猜疑的和自私的人。但奥尔波特没有回答早期失掉的母爱是否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被教师的同情心、年长亲属的关怀以及后来的配偶的爱给予补偿。

三、成熟人格的标准

(一)自我感的扩展

人必须把自我延伸到活动中去,人必须是某种事业、某种工作的参与者。奥尔波特称之为“真正参加了人类努力的某种重大领域”。这是指,如果你从事一项工作,是因为你认为它重要,是因为它向你的能力挑战,或者是因为尽全力做这项工作使你感觉良好,那么,在这项工作上你就是真正的参加者。一个人越专注于各种活动,专注于人或思想,他的心理就越健康。自我变成了对这些富有意义活动的投资,而这些活动则成为自我感的延伸。

(二)自我与他人的亲密联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奥尔波特区分出两种类型的能力,即亲密的能力和同情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对于父母、孩子、配偶和朋友具有显示亲密的能力,即爱的能力。对他人的爱是真正参与,像关心自己的幸福那样关心他人;神经症患者得到爱的需要,比他们所能提供的爱要多得多。健康人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束缚人的、不使人丧失活动自由的。第二种类型的能力就是同情,包括对人的基本状况的同情,以及与一切人的亲属感。具有同情能力的成熟的人容忍其他人的行为,并且不予评判或谴责;然而神经症患者是不容忍他人的。

(三)安全感

健康人格的安全感首先表现为自我承认(self-acceptance),这是在没有被动屈从的情况下承认包括弱点和缺点在内的自己特点的各个方面。他们与社会以及自己内部都少有冲突。他们承认情绪,既不放任,也不掩饰情绪,能控制情绪,以至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健康人格的安全感其次表现为挫折耐受性(frustration tolerance)。健康人格对挫折有耐受力,他们不听命于挫折,为能达到目标或替代目标,设计没有障碍的不同道路。挫折不会使健康人格丧失活动能力。

健康人格并非摆脱了不安全感和忧虑,但他们很少感受威胁,并能较好地妥善处理。

(四)现实主义的知觉

健康的人客观地看待世界,神经症患者则相反,经常歪曲现实。

(五)技能和任务

在积极人生态度指导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运用技能和能力,是成熟健康心理的标志。奥尔波特援引了著名脑外科专家哈维·库欣(Harve Cuching)的话:“生命持续的唯一道路是有任务去完成。”

(六)自我客观化

一个人关于自我的充分认识,自认为是什么样和实际是什么样之间越接近,自认为是什么样和他人认为他是什么样越接近,则该个体成熟程度愈高。有自知之明比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更明智。

(七)统一的人生观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向前看的,是被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吸引的。奥尔波特认为目的感是统一动机的指挥,他强调价值(与目标一起)对统一人生观发展极端重要,是否拥有坚定的价值观,是心理健康人与神经症患者的分水岭。

成熟的道德心,也有助于人生观的统一。不成熟的道德心,像儿童的道德心,是盲从,充满了限制和禁律。不成熟的人常说“我必须这样行动”,而成熟的人说的是“我应该这样行动”。

四、评价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对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经症患者进行人格研究的心理学家。因此,他的心理健康观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朝向是人希望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朝向过去的、不能改变的那些东西。他的人格观点是乐观的、积极的、充满希望的。

奥尔波特是未来定向的(future orientation),即目光集中在长远的目标、目的和理想上,生活中充满活力、变化。健康人格是朝向其他人的,关心他人的,是朝气蓬勃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的,并非自私自利的。这均是积极有益的。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有稳固的自我意向和自我同一感,感受到自尊,能坦率无条件地表现爱,感受安全以及给生活提供意义、方向的目的感。显而易见,这些品质是健康的。

奥尔波特的理论与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视人生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中重视利他观念的行为培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奥尔波特的人格观念和理论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的。在我国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中,以及全体公民的人格塑造与矫正中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