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
一、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过失型问题行为是由不恰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违反纪律和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小刚是一位活泼好动的男孩儿,在操场上爱和同学追逐打斗,他的动作没轻没重。一次他与同学逗着玩,用劲一推,竟把小辉推到双杠的立柱上,小辉的头立刻流了许多血,不得不到医院缝了针。张某是一个十分热情、爱劳动的少年,他组织几个同学打扫教室卫生,他们用湿抹布给同学擦桌椅,结果弄湿了同学的书、作业本,引起同学的不满。小刚是由于性格好奇、好动,又缺乏经验,对自己的打斗动作结果可能伤着同学认识不足而犯的错误。而张某则是出于好心为大家办好事,打扫教室卫生,结果用过湿的抹布擦桌椅时弄湿了同学的书本。这都属于过失型问题行为,因为他们都没有犯错误的故意。
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因为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产生的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例如,不当得利,占有他人的财物,偷盗、抢劫他人的东西。又如,长相俊美的少年陆某,深得一些女同学的青睐,他和好几个女生保持朋友关系,并且都告诉她们,对方是自己唯一的女朋友。还凭借这些女生的信任,向她们骗取钱财。当一位女生知道了他的这些行径,质问他为什么骗她时,陆某便恼羞成怒,纠集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威胁并且殴打了这位女生。少年陆某欺骗了他人的感情,还利用这份感情骗取钱财;陆某把自己的外貌看做获利的资本,用以骗色、骗财,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当他的欺骗行为受到一位被骗的女生质问时,他不但不承认错误,还威胁并且殴打了这位女生,这更是错上加错。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要违背了我的意愿,我就要惩罚你。”所以陆某的行为是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
根据少年问题行为的不同性质,应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犯有过失型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应该平时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做事要多思考,尽量避免鲁莽行事,尽量考虑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减少或避免过失型问题行为。而对于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一定认清是非对错,给予必要的惩戒,坚决杜绝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再次发生。
二、攻击型和退缩型
按照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可将问题行为分为攻击型和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等情绪而引发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比较容易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小孟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少年,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老师交往,稍不如自己的意,便不是破口大骂,就是拳打脚踢。同学们都远离他。他的行为是攻击型问题行为。
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造成的焦虑情绪所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因为通常以消极、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或他人没有明显的危害,因而不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但这类问题行为实际上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是潜在的、深刻的,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男生小方出身于著名的世代文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期望他能继承祖业、光宗耀祖,对他要求很高。父亲总认为小方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像《红楼梦》中的贾政对待儿子宝玉一样,一见着他就没好气,绷着一张脸,没完没了地批评他:学习太笨,成绩不好,给祖宗丢脸了;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猥琐不堪了……小方见父亲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战战兢兢,哆哆嗦嗦,话都说不成句,为此父亲则更是大为恼火。小方在长期的批评、指责中长大,一点自信都没有,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虽然学习很努力,但由于长期情绪低落,考了3年也没考上大学。失败的经历,使他更加自卑,与人一说话就口吃,更不愿见人。特别是,一见异性就特别恐惧,以致不能正常谈恋爱,四十岁了,还独身一人。
退缩型的人要么不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就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杀害了4名同窗学友的马加爵平时表现的就是退缩型的人格。他平时不能与同学正常沟通交往,他的内心矛盾没能及时向他人倾诉,结果由于与同学不大的矛盾,他竟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同学们。当然作为有行为能力的人,他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马加爵的事件,给一些平时具有退缩型人格的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