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征。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去曾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缩写MBD),近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又称其为注意力不足症(ADD)。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教育困难、病态人格等精神障碍仍高于常人。
由于诊断标准的不同,各地发病率差异很大,国外报道在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4%~20%不等,我国患病率在1.3%~13.4%之间。其起病始于学龄前,但能确诊者多为学龄期,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多于女,其比例4∶1~9∶1。
一、致病原因
多动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种假说,真正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确信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因中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中体现为各有侧重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该症由于在儿童心理障碍中发病率较高,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良影响较大,因而引起广大教师、家长的注意。下面列举的一些原因作为参考。教师、家长应尽量设法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预防儿童患多动症。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的多动症同病率达10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占17%。
(二)脑部器质性病变
能引起多动症的脑部器质性病变包括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如难产、早产窒息、颅内出血或宫内发育不良;生后有脑外伤,高热惊厥、脑炎、脑膜炎、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史者。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多动症患者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本症的发生确实有生物学基础。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症的主要病因并非脑器质性病变,而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如多巴胺、β烃化酶(DBH)偏低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而多巴胺递质不足又与基因遗传有关。
(三)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汽车的汽油燃烧,化合物的铅会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玩具、餐具,使儿童体内铅蓄量过大,造成铅中毒,可能引起本病。
2.社会文化因素
有人发现不少多动症患儿的家庭有喜高音调、快节奏和近似噪声音乐的嗜好。当今许多电视、音响节目充斥狂歌劲舞、打斗凶杀场景,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构成超强刺激,极易引起脑功能失调。
3.教育因素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四种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诱发本病。
(1)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2)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骂,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4)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有的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动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一)注意力不集中
多年来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发现,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患儿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患儿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易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玩时,拿了这个玩具没玩一分钟就丢下玩别的了;上课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几分钟后就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动作。这种患儿的分心不是发生在任何场合,他们有时也能较好地从事一种活动,比如,在黑板上解题或从事一对一的游戏时,分心不太明显。
(二)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这类儿童在婴儿时就表现出好动、不安宁,学走路时以跑代步。幼儿时不停地奔跑做事。上学后,多动表现突出,在课堂上坐不住,身体在椅子上不停挪动,严重的则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动。好与人说话,推撞别人,惹是生非或做各种怪样。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因为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在运动场上难以看出他们与一般儿童的差别。但在限制活动的教室里,他比一般好动的儿童明显表现出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过,当得到成人个别注意时,或从事一对一的活动(如两人下棋或对他讲故事)时,他也能安静一会儿。
(三)冲动性
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多先于思维,即他们不经考虑就行动,这就是冲动性表现,如在教室内突然喊吵、离座奔跑、抢同学东西或袭击别人等。在集体游戏时,他们难以等待。
这三个主要临床特征常引起一系列继发性后果,如学习困难,成绩不良,常不及格或留级,大多数患儿情绪低沉、有自卑心理,有逃学、说谎、斗殴、偷窃等品行问题,不伴有精神异常或明显智力落后。
本症一般学龄前起病,病程半年以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主要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由此,患者表现出不需自我控制的无意注意无损,如观看球赛;而需要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则难以自制,如上课思想不集中、动作过多。患者对情绪和情感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表现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品行上的问题也与自制力不足有关。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儿童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癫痫、儿童精神病、器质性脑综合征等疾病也有类似多动症的症状,甚至有的教师、家长把儿童正常的活泼好动也认为是多动症。因此,家长、教师若发现儿童具有类似多动症的症状,应送儿童到精神科确诊,对症治疗。
四、心理治疗
我国目前药物治疗多动症广泛采用哌甲酯等药。临床表明,尽管药物对改善外部行为,如减少活动或增强注意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改进患儿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长期服用哌甲酯会影响食欲,产生体重减轻或抑制儿童身体正常发育的不良后果。采用行为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对培养患儿良好行为疗效较好。
(一)行为疗法或行为指导
行为疗法或行为指导的治疗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主要是训练儿童采用较好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并通过一定程序的训练,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例如,当多动症的儿童在家里或学校表现有点滴良好的行为,如能安静地做功课或听他人讲话,上课时较少做小动作,按时上床睡觉等,及时给予表扬,记个红星。如果他有乱跑、喊叫、打闹等行为,则记个黑圈。家长或教师应告诉患儿,每出现一个黑圈就要抹掉一个红星,累积一定数量的红星就可以换取某种权利或满足某个要求。例如,10个红星可领到一张奖状或去动物园或公园玩;5个红星可看电视或吃冰激凌等。用及时奖励良好行为的方法训练多动症患儿,不仅可以使其行为有明显改善,而且药物也可逐渐减少,甚至可以停药。
此外,行为疗法还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较好地完成学校作业。方法是在多动症患儿做作业时,设计一种训练程序,用指导语训练儿童控制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首先让儿童观察父母或老师大声自言自语地做作业,然后在患儿做作业时,成人在旁述说指导语指导患儿做作业,进而让儿童自己边说指导语边做作业。比如,患儿做算术时,可用这样的指导语:“良良,现在我要做算术了,我必须认真仔细地做。第一道题是什么呢?哦,先抄下题目,8+3=,让我好好想想,8+3等于几呢?啊!我知道了,8+3=11。对了,好!我做第二道题了。先抄题目,9+6是多少?是14,对吗?我再想想,不对,应该是15。”这样的方法可使儿童集中注意于解题,较好地完成作业。不过,在儿童未形成自我控制行为之前,必须有成人在旁监督和指导。
事实证明,以上两种方法,能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或冲动行为,培养患儿与他人合作并较好地完成作业,且效果较巩固。
行为治疗的原则有:①多鼓励、少批评,对其正确行为和微小进步及时表扬或奖励;避免惩罚、禁止打骂、不可歧视。②加强学习的直观性、提高患儿学习兴趣、利用无意注意。③坚持个别对待、耐心引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④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规律、松紧适度。
(二)娱乐疗法
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和家庭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唱歌游戏等,以调整气氛、陶冶性情。尤其要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给予指导、矫正行为偏异。
(三)饮食疗法
近年来有人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橘子、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或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症有明显疗效,可考虑试行。
(四)药物治疗
治疗本病常选用的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右苯丙胺、匹莫林等),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咖啡因等。上述药物可使神经原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增加,从而增强自制力,改善注意,减少不良心理刺激,促进心理平衡,并为心理治疗或教育创造条件。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一)心理护理
第一,教师、家长应该协助医师进行心理行为治疗与管理,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和违纪举动坚持正面教育。多予启发鼓励,不得体罚和歧视,否则会伤害儿童自尊心,加重精神创伤和症状。第二,制定和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患儿克服学习困难,增强治愈信心。
(二)预防
采取“优生、优育、优教”的综合社会预防对策。第一,加强妇幼保健,妇女孕期忌烟忌酒。预防感染、外伤,避免滥用药物和接触射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保健及儿保工作。第二,防止儿童营养失调,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铅污染。第三,改进家庭、学校教育方法,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咨询,发现心理异常,及时就医诊治。第四,对患儿早发现、早治疗、给予强化教育,耐心塑造良好行为习惯。
资料:多动症儿童常见问题处理
1.如何引起儿童的注意——身体接触帮助言语督促
一般儿童分心时,经成人提醒即能引起注意。但多动症儿童很难做到,他们常不能耐心听成人讲话。此时,父母、老师可用手轻轻抚着他的头或肩,或者拉着他的手对他讲话。讲完后,则问他讲了什么,若患儿回答不出,成人再和蔼地讲一遍,直到他真正听进去为止。事实证明,身体接触帮助言语督促,对培养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有效。
2.如何改善儿童的倔强固执行为——要求儿童遵守的规则要多次重复,不简单强求
一旦改变多动症儿童的习惯或中断他的活动,他就会心烦意乱,甚至大发雷霆。例如,要他立即放下玩具去奶奶家,他会大发脾气。为了让倔强固执儿童遵照要求行动,可以“事先打招呼”,重复告诉他要求他干的事。例如,去奶奶家前两小时就告之:“一会儿我们要去奶奶家”。过一小时说:“该把玩具收拾起来准备走了”。一会儿再对他说:“还有十分钟要走了,快收好玩具、换衣服,和妈妈一块儿走”。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多动症儿童倔强、固执性格引起的矛盾冲突。
3.如何减少或防止儿童的“失控”行为——“冷处理”
低年龄多动症儿童一旦出现失去控制行为,就会愈演愈烈,难以制止。例如,客人来了,他就可能做出一些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大声喊叫、奔跑不止,即所谓“人来疯”。若父母严厉斥责批评,往往无济于事。父母这些言行正中下怀——满足了他惹人注意的欲望,难以制止其过激行为。针对此情景,家长应采取“冷处理”态度——不予理睬或关进小屋,将其隔离,让他冷静并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当其安静后,及时和蔼地讲清成人这样做的理由。
4.孩子大吵大叫、顶嘴怎么办——“冷-温处理”
较大的多动症患儿,易表现出大叫大嚷、强词夺理、不认错甚至诿过他人。针对此景,成人千万不能与之针锋相对地辩解,而应对其讲,只有当他不大叫大嚷、安静下来时才与之对话,大家应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倘若他仍不停地吵闹,成人则走开,剩他一个人,没有了对象,他也就不吵了。
5.如何培养儿童料理生活和完成作业的责任心——自我醒目提示
儿童没有及时完成家务(如铺床、整理桌子、洗碗)或作业等,父母往往会唠叨地督促、批评,甚至发脾气。这对多动症儿童常无济于事。儿童没完成任务往往是遗忘了或没安排好时间。适当的办法是,在孩子醒目处(小黑板、留言牌)按事情的重要程度顺序写下孩子应办的事,逐渐培养他的责任心。稍大一些,让儿童自备一记事本,要求他记下各科教师指定的作业,在学校已完成了哪些,哪些尚未完成,每周父母与老师联系,检查儿童是否按要求做了。假若他不这样做,就暂时取消其应享受的权利,如看电视、周末去动物园等。若做好了,则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以资鼓励,以此培养儿童自我监督能力和学习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