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七節 吮手指、咬指甲

字體:16+-

吮手指和咬指甲是兒童期發病率較高的心理運動功能障礙。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調查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吮手指的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的發病率則高達44%。

有統計表明,90%的正常嬰兒都有吮手指的行為,特別是兒童長牙的時候,這是正常現象。一般說來,兒童到2~3歲後,這種吮手指的現象就會消失。如果過了這一年齡階段,仍然吮手指,則屬於不正常現象了。

咬指甲可在兒童期這一階段發生,頑固者可能形成終生痼癖,但多數出現在學齡初期(小學低年級),大約有10%~30%的學齡兒童有這種行為,多發年齡在11~13歲間,男女人數相等。

一、致病原因

(一)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家長工作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等原因,使兒童得不到充分的愛撫和關注,特別是缺乏母愛。

(二)缺乏同齡夥伴

目前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當孩子從幼兒園、學校回到單元式的家裏,常常獨自在家做作業、玩玩具、看電視,常感孤獨、寂寞、乏味,便不自覺地吮手指、咬指甲,久之便養成習慣。

(三)適應困難

兒童轉入新幼兒園、新學校,適應新環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心態下,也會產生該行為。

(四)模仿

有的兒童的吮手指、咬指甲行為,是從幼兒園、學校裏的同伴那裏模仿來的。

(五)教育不及時

當兒童從吮手指、咬指甲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時,便將這不良行為習慣化。若家長不及時進行矯正,便使該不良行為習慣保持下來。

吮手指、咬指甲可以轉移、分散對饑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感覺的注意力。若饑餓、疾病等不良情境經常出現時,則可能使這類動作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