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八节 经前期紧张症

字体:16+-

经前期紧张症(premenstrual syndrome),又称经前期综合征,是指生育年龄的健康妇女于月经前1~2周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情绪及躯体症状群。本病是成年女性的常见心身疾患。国内统计女性罹发率为50%左右,但病情严重或持久者少见。鉴于发生后心理行为的剧烈变化及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可因易怒、抑郁、强迫性行为而导致家庭悲剧甚至构成犯罪暴行等不良后果,本病已为社会心理学家和临床所瞩目;因20~30岁年龄的女性患病率最高,也应引起青年工作者的重视。

一、致病原因

首先,本病的发生主要与女性激素分泌失调有关。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减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垂体促卵泡生长素(FSH)分泌过多,致经前雌激素增高,使水盐代谢和糖代谢紊乱,引发一系列心身症状。某些药物,如前列腺素、泌乳素、醛固酮不当使用,也可致类似表现。

其次,少年儿童时期的不幸遭遇,家庭不睦、学习成绩提高困难、恋爱受挫等经历而产生的长期不良情绪体验及经前期出现负性或激惹心境的生活事件,导致焦虑、悲伤,并刺激雌性激素的异常分泌可致发病。

再次,我国传统习俗对女性的歧视、封建礼教人为夸大经血的“肮脏”“污秽”,造成了妇女对月经的偏见和惶恐。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性教育保守、落后,尤其缺乏对处于性成熟期的少年的性教育,使其缺乏对性生理变化的认识,对月经**产生恐惧、羞涩的心理,常难以向成人启齿请教。对社会中有关月经的偏见缺乏分辨力,加之耳闻目睹他人行经时的痛苦或麻烦,从而产生心理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偏执型人格,如行为固执、情绪不稳、冲动暴躁、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不接受劝告、富于挑战和攻击行为等,是经前期紧张症患者的个性特征。

二、临床表现

经前期紧张症患者患病时情绪极不稳定,有人统计249名患者中,发生情绪改变者占84%,其中以易怒激动、心神不安、疲乏力竭,烦闷欲哭、思想不集中为多见。症状严重时完全类似精神病表现,甚至达到躁狂程度而被误诊。易产生攻击行为以致暴力犯罪、误杀或自杀。极少数人异常迟钝、倦怠、耐力差,羞于见人。重症患者易精神衰竭形成失眠症,丧失正常工作能力及正常家庭生活能力。

患者对月经**十分恐惧,对一次行经有如经历一场大病之感,如对**胀痛十分苦恼,焦虑不安。受教育程度低者,常误认为自己有罪或前世有罪,应该受到肉体惩罚而拒绝治疗。

本病病程显现的心身症状有明显的周期性,均于每次月经前1~2周出现。以抑郁、焦虑、易怒多见,以**前3天最为严重。月经一现诸症即消。每次患病的症状大致恒定不变,月经过后方如释重负。下次经期临近,惧怕症状再次出现,患者又开始了下一轮心理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症状越来越重。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通过EPQ、MMPI、16PF等测验可了解患者特征,如多见HY(癔症)、HS(疑病)、PS(妄想),N(神经质)等得分偏重,但属正常范围。

SSRS、SLE、DSQ等测验可以帮助探讨诱因,心理防卫措施和社会支持影响,如经前女**事件增加可以诱发和加重本病病情。

SDS、SAS测验可以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四、心理治疗

经前期紧张症应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认知疗法

针对患者临床心理状态,介绍经前期紧张症的致病因素。告知妇女生理卫生科学知识,消除对月经的错误认识,形成对月经的良好心理状态。

2.支持性心理治疗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倾听其述说的痛苦,给患者以解释、鼓励、保证,消除心理应激源。

3.患者中心疗法

该症患者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可因一些琐事火冒三丈,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患者中心疗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者的经验,帮助患者自己找出对付应激源的措施。比如,在认识自己有周期性情绪变化时,要在情绪低落期前,积极活动避开易发生冲突、招致烦恼的情境,这就是转移控制法。音乐疗法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立即听一些节奏舒缓、优美的轻音乐,使自己保持平和的情绪。

4.超觉静默疗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可采取坐姿或卧姿。练习者可以通过想象使脑子越来越宁静,直至一种均匀全静止的状态。心理相当松弛,反复练习可解除紧张心理。

5.催眠疗法

该疗法对经前期紧张症也很有效。该类患者一般对催眠反应快,加上医生恰当的指导语,疗效甚佳。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对经前期紧张症,临**多采用激素治疗,也使用中药给予辨证施治。

也可针对症状给予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兴奋躁狂可用氯丙嗪25~50mg/日,氟哌啶醇4~8mg/日,焦虑可用安定5~10mg/日,抑郁用多塞平25~100mg/日,选1~2种分次口服。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一)心理护理

第一,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医患、亲子关系),患者身边的人要耐心正确地引导其进行情感宣泄,减轻抑郁、焦虑情绪反应。第二,向患者宣传经期生理卫生知识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解除精神紧张的诱因,端正对该疾病以及躯体症状的科学认识,尽量避免激惹等负性情绪。第三,给予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避免经前过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冲突应少对抗,多关心,少指责,分散注意力,减少心理应激。第四,耐心进行经期指导,治病初期可制订计划,使之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二)预防

青少年期应及时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学校应适时开设有关课程和讲座,使适龄女性对经期卫生有充分的了解。经前注意情绪调控,减少因情绪波动对性腺分泌的影响。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以分散对月经的过度注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社会应当正确认识女青年经期心理卫生问题,多予体贴关心,为她们的心理平衡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