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方面。因此,认知能力、行为动机和情绪反应方面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就构成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发展的不协调如果有极端的表现就是异常心理现象了。例如,一个人抽象思维过分地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变得过分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如果一个人形象思维过度或畸形发展,就会陷入幻想之中,或感情用事,有较高的受暗示性,显得矫揉造作。又例如,一个人本能、情绪、意向活动过分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导致理智活动发展不足,以及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的缺陷。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行为**的人。由于人格内在发展的不协调,使上述几类人常常难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反应正确与否;难以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即做出的反应常是不适当的(不是过分了,就是不足),而且倾向于病理性反应。因此,具有人格障碍的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协调的。他们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发生冲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经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扰乱他人或危害社会的行为,以致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将人格障碍者看做精神病,因为它缺乏病因、发病日期、病程和转归等作为一种疾病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在实际上,人格障碍者有时很难与正常人格者有明确的界限。但是这种人确实有不正常的表现,不能算是正常人。在19世纪,这种人格异常表现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尔(P.Pinel)于1806年提出一个“不伴有疯狂症状的躁狂症”的说法。普里查德(J.C.Prichard)也于1835年提出“道德狂乱症”的概念,认为这类人属于一种精神扰乱的类型,他们的智力没有缺陷,但在情感、性格、习惯行为、道德观念和正义原则方面却是歪曲的和败坏的。1891年德国人科赫(J.L.A.Koch)作出进一步发挥,并提出了“精神病态”和“精神低格”的说法。1900年法国人莫伊比乌斯(Moebius)第一次提出了“病态人格”的概念,指出:“病态人格是一种正常人的疯病。”把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看做正常的异态。
虽然一个人的人格障碍要到成年时期,在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才会定型,但人格障碍者的主要特征在儿童期就会有所表现,并且他们的社会化,特别是早期社会化对其人格障碍的形成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早期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家长对子女的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与人格障碍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关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以及如何防治,对于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医生和家长均有重要意义。
一、致病原因
(一)遗传因素
从调查中发现人格障碍在同一家庭内发生得较多。人格障碍者的亲属中人格障碍者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这是卡尔曼(Kobal G.Kallmann)1930年在家谱调查中发现的。他在1950年还发现单卵双胞胎同性恋的同病率达到100%。斯莱特(Slater)调查8对单卵双胞胎和43对异卵双胞胎,发生病态人格或神经官能症的同病率分别为25%和20%。1972~1973年期间,有三组关于寄养研究的报道。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发生率。这些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
(二)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已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异常率均较一般人高。这种脑电图异常表现在两侧节律性慢波活动过度。这提示人格障碍者的大脑皮层成熟延迟,也就是控制冲动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人格障碍者一般到中年后情况改善,这与大脑皮层成熟程度提高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者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特点上,有不健全的地方。有人根据大脑边缘系统与人和动物的情绪及行为有极密切的关系,推测人格障碍患者的边缘系统可能发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又有人根据其对人格障碍患者的观察,发现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活动常常由一些偶然的动机或偶然的情感冲动所左右,由一些本能的活动或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有人推测患者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可能有某种障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协调活动,有某种障碍或有很大惰性;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有某种障碍,等等。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形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据美国某项统计,人格障碍者占20%,这显然与资本主义国家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离婚率高、偷盗、抢劫、卖**、流氓活动等恶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败坏现象的严重存在,以及黄色书刊,色情、暴力影视不断腐蚀儿童、青少年有一定关系。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广泛地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爱护,为每个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我国人格障碍者比资本主义国家少。但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精神文化,如黄色书刊、录像带以及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受主义、自由化、性解放等腐朽没落的观念也接踵而来,对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家长特别是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不良的环境和学校教育是人格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格的形成有禀赋的气质特征,但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在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环境最早是家庭,而直接且经常与他们接触的是父母和其他亲人。家长对儿童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及童年的某些精神创伤都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儿童期双亲去世及其他不幸事故,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家人酗酒、道德败坏和违法乱纪等;不良的教养态度如儿童被忽视、被虐待,破裂家庭对儿童心理的伤害;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教育方式的不一致、矛盾或者放任自流,以及堕落父母的坏样板。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情感上公开和直率的拒绝,致使儿童攻击性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性就很大。我国上海的调查发现,失足青少年中,存在家庭溺爱因素的所占的百分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有人提出,如果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康或走上歧途,那么在将来很可能会在一条毒藤上结出两个恶果:一是长大形成某种精神疾患;二是长大了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人格障碍成因虽尚不完全清楚,但它是由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经过长期塑造而形成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临床表现
(一)心理特征
第一,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对人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行为活动障碍表现为易冲动,受偶然动机或本能欲望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常与周围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结果害人害己害社会。第二,患者具有的特征行为模式,是长期的而且是持续性的,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期。第三,患者常不认识这是一种缺陷,认为自己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认识是缺陷,但难以改变。第四,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一般45岁以后有好转。第五,必须是成人(一般是指18岁以上)。第六,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二)分型
1.悖德型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悖德型或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不断出现违反法纪或犯罪行为。在美国3%的男性、1%的女性有此种人格障碍。在贫困和缺乏文化教养的社区中发生率较高。家庭成员中有同类情况者也较多发病。这类人的情绪不稳定,常为一时的冲动性动机所支配,而容易发生各种违纪犯法的不正当的意向活动。这种人18岁之前,就常撒谎、逃学、小偷小摸、打架、被学校开除、拘留、管教,有过早性活动,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18岁以后破坏公共财物、经常旷工、长久待业或多次变换工作;易激惹、斗殴和攻击别人,心肠冷酷、忘恩负义,对自己的至亲也不例外;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不能维持一年或更久的夫妻关系。
案例9-7
李某 男 23岁 未婚 无业 小学文化程度
自幼顽皮,动辄与家人争吵,摔打东西,有一次吵架时竟用螺丝刀刺伤其兄。8岁入学,成绩一直很差,老师多次家访,其母百般袒护,小学四年级时自动退学,终日浪迹于火车站,夜不归宿,与一伙坏友鬼混,致使一女青年怀孕后自杀。从小打架、扒窃成习,15岁时因盗窃行为入少管所3年;18岁又因偷窃送劳动教养;19岁因报复行凶,致人重伤而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
案例9-8
小铭 男 15岁
经常逃学、说谎、打架,虐待同伴、心肠冷酷。易激惹,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强烈的愤怒引发暴力。一次老师和颜悦色地指出他的缺点,他便冲上讲台殴打老师。他以别人不敢惹他为荣,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2.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孤独、淡漠,几乎没有体验过愉快的活动。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的能力有限。无论对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对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毫无兴趣。几乎总是单独活动。过于沉湎于幻想和内省。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恋爱也缺乏热情。男性常单身,女性则可能被动出嫁。
案例9-9
唐× 男 高中生
他孤僻,对周围人毫无兴趣,与同学从不打招呼,不说话。他表情淡漠,对关心他的父母也从不领情。
3.暴发型人格障碍(explosive personality)
暴发型人格障碍也称冲动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伴有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事先计划的能力差。强烈的愤怒暴发常导致暴力,做出破坏和伤人等攻击行为。结交朋友常凭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好得不得了,有的坏得不得了。
4.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固执、多疑、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且在遇到挫折时易于责备他人或推诿客观。具有歪曲体验的倾向,易把别人本来中性的甚至是友好的表示看做敌视或蔑视行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与他人发生摩擦,难与领导相处,也易与同事不和。别人常对其敬而远之。这类患者多见于男性。
案例9-10
某男,由于其父母性格均不健康,并经常争吵,动辄打骂孩子,因此,自幼急躁、主观、敏感、好猜疑,不愿意接受意见。自参加工作后,上述人格特征更为突出,思想狭隘、固执己见,好嫉妒,常与人发生冲突,反说领导和同事不信任他,有意与他为难。
案例9-11
王× 女 22岁
她自我评价过高,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常自我感觉良好,实际智力一般,学习成绩也落后。她心胸狭窄、嫉妒心强,自己得不到奖学金,便千方百计想将他人拉下来。当种种措施不能如愿时,仍固执地坚持己见,并好诿过于人。有歪曲的体验,将老师、同学的好心视为恶意,难与他人相处,与大部分同学、老师关系不融洽。
案例9-12
某女,固执己见,从不接受他人的意见,经常怀疑别人欺骗她、害她。她心胸狭隘,嫉妒他人,经常贬低周围取得成就的人。自认为优于他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时运不佳,或命运的不公。责备他人不为自己创造学习环境。
5.强迫型人格障碍(compulsive personality)
这类人平时常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过分认真、过分注意细节、过分自我克制、自我关注;责任感过强,常常追求完美,同时又过分墨守成规,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在处事方面,由于谨小慎微,他们常常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并常要求别人按自己方式办事,以致妨碍别人的自由;过分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
案例9-13
小斯 男 25岁
小斯凡事追求完美。对己过分自我克制,特别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而说话、行动均缩手缩脚。常因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如复习功课时往往期望完美无缺地掌握某一章的内容,而复习不到其他章的内容。常要求他人按自己的规矩行事,引起他人的不满。遇事优柔寡断,思前虑后,难以抉择,常失去良机。
6.癔症型人格障碍(hysterical personality)
这类人的主要特点是过分做作、夸张,通过戏剧性的行为而引人注意。受暗示性和依赖性强,高度自我中心;情感易变化、易激动,又对人情感肤浅;有高度的幻想性;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过分敏感;在应激状态下易于发生癔症症状。此型人格以女性多见。
案例9-14
某女 16岁
她特别爱说话,尤其爱与男生打闹逗乐,常随意拿他人的东西用,从不见外。她经常向男同学问问题,总是笑眯眯地看着对方而不注意听讲。一次当老师板书时,她从座位上站起来,掀起上衣做提裤子的动作,有时将内衣的松紧带拉响,嘴里还发出怪声。同学们见了发笑,她反而很兴奋。课下甚至站在桌子上逗大家乐。
案例9-15
某女 23岁
一天,这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摩登女士,没敲门就进了门诊室。她的叙述似乎在表演,且常常添枝加叶,不时还要偷看一下医生的反应。若医生面露同情之色,她就越发起劲,手舞足蹈,忧郁的情绪立即烟消云散。在她的言谈举止中,不乏向男医生的挑逗和卖弄风情,自己却并无深刻的情感体验。据了解,她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在各种热闹场合抛头露面,常在他人面前卖弄小聪明,以博取他人的夸奖,别人越夸她越来劲。她有许多“朋友”,也常常无缘由地就和朋友们“崩”了。最近一次“失恋”,是因为一次看电影时,男友迟到了十分钟,她便愤然而去。她的嫉妒心重,一次,一位同事因穿了一件新衣服,得到大家的称赞,她却拨开众人,“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7.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类人的主要特征为:①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②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做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③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④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⑤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⑥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⑦当亲密的关系终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⑧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⑨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案例9-16
小英,父亲是乡镇企业老板,家境富裕。从小受母亲百般宠爱,一切家务均由成人包办代替。15岁以前,一直与母亲睡一床被。初中毕业考上城里中专,需要住校学习生活。她经受不了每周与家人分离之痛,生活又不能自理。多次心理咨询又不配合,不得不退学回乡。
8.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其特征表现为: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物之中。④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⑤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寂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⑥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⑦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只要满足上述表现的其中四项,即可论断为回避型人格。
9.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这类人的特征为:①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②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③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④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⑤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⑥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⑦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⑧缺乏同情心。⑨有很强的嫉妒心。
案例9-17
一文学专业研究生,在学校时独来独往,与人交往盛气凌人,令人难以接受。交几个女友均谈不长,一个个离他而去。对现任女友,开始还迷恋,但不到两月,便对她冷淡了。对本人平庸之作的论文,自认有很高的价值,会在文学界引起轰动。当得不到承认时,便认为导师们嫉贤妒能。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MMPI多项人格测验表明人格障碍者在疑病、偏执、癔症、精神分裂症量表得分均高,偏离正常。EPQ个性测验揭示此类患者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分数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提示患者的敌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分明显高。还可依据CCMD-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诊断。
病态人格的发展与正常人格以发展过程的规律相同,年幼时并不稳定,经过青少年时期,直到成年逐渐定型,定型后变得稳定,不易改变。为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这些人在儿童期就可能有某些个性倾向,而更多的出现行为障碍,如说谎、逃学、不遵守纪律和不尊重教师等;也有如孤僻、羞怯和好做白日梦等;也有夜惊、**和持续性遗尿等症状。这些现象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并应及早找医生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疗。
四、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首先,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如晤谈、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帮助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确定生活目标。其次,对危害社会秩序的人格障碍者给予必要的教育、训练或者实行强制劳动锻炼。最后,帮助人格障碍者认识个性缺陷,并应用行为疗法促使患者改变行为方式。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抗精神药物需对症处理,可减轻其继发性焦虑、抑郁症状。卡马西平对于冲动性人格障碍有效。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一)心理护理
首先,对人格障碍者要注意调节与其关系,对其态度应热忱,不歧视、不侮骂。其次,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使他们尽早认识其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最后,指导人格障碍者学会灵活处理事物,包括人际关系的技能,逐步矫正多疑、冲动、固执、任性、易激惹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会,与他人融洽相处。
(二)预防
第一,要重视妇幼卫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教育。大力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宣传及咨询诊治服务,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第二,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的优良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第三,鼓励儿童从小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人格障碍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