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知。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情绪、态度。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接受自己”等问题。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监督调控。自我监控调整人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如激励自己“一定要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提示自己“我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发脾气”等。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并非生而俱有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8个月以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8个月到3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这时儿童开始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身体;3岁到青春期前后,是社会自我的发展时期,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努力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认识和塑造自己;青春期以后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意识具有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二、中小学生积极自我意识培养的内容
(一)客观认知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建立的途径是多面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客观地评价自我是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如果自我评价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就会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而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远远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总是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客观的自我认识需要与自己、与他人不断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纵向比较,包括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同时,也要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对照,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认识和评价自我。横向比较,包括与超过自己的、和自己相似的、比自己稍差的人作比较。人们总是要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在认识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他人过程中,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中小学生要将上述各个方面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才能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
(二)培养自爱之情
自爱之心就是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有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自信心是人行动的原动力,它可以调动人的一切潜能,将各种能量推进到最佳状态。我们从成功者身上可以看到自信心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自尊心就是对自己的荣誉的尊重,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情感体验。
(三)激发自强之志
目标理想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事业发展有成绩的人,大多从小就有人生目标,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强之志,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适当的抱负与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阻碍我们走向成功的不仅有艰难困苦,还有太多的**,强者不仅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还具有抵制引诱我们偏离目标的**的能力。所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坚忍不拔等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完善、发展自我
1.美化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即自己的容貌、风度、健康等状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经常进行跑步、游泳、仰卧起坐等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以使自己的身体发育更充分并消除多余的脂肪,使形体更协调。这既能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也使中小学生的躯体充满青春活力。
2.完善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指由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自我。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自然会接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这就是社会自我,即认识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角色、与他人的关系等,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人际背景下认识自己的相对位置,调整自我意识。学会在新的人际背景下,主动结交新朋友,尽快融入到新集体中去,在与不同同学、老师的互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优化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也称为心理自我,是指由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水准等内在心理素质组成的自我,包括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正确评价。例如,对是非、好坏、善恶等道德行为的认识评价,对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即道德情感的评价,以及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现实、面对自身的情况,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不做最好,要做更好”,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希望,时刻提醒自己:我能行,我会战胜一切困难,我有光明的未来,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进步和收获。
三、积极自我意识培养案例
案例12-1:坦然面对生理缺憾
上六年级了,班上的女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容貌。莉莉为自己的皮肤太黑感到苦恼,晴晴则为自己眼睛有点斜视感到自卑。她们求助于心理老师张老师。张老师了解到她们的心理困惑以后,对她们进行了一次专门的心理辅导。在辅导当中,张老师老师首先让莉莉和晴晴各自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后,要求莉莉和晴晴进行一项活动,即为对方寻找优点,并且大声地说出来。莉莉找出晴晴学习努力、爱帮助同学,有好人缘等优点;晴晴说出莉莉不仅学习成绩好,还爱锻炼身体,会游泳、乒乓球打得好,虽然皮肤有些黝黑,但是体型很健美。通过这个活动,莉莉和晴晴都觉得自己有许多可爱之处,开始悦纳自己。并且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自己在生理上不是很完美,但是在社会自我、精神自我方面都有优点,这些比物质自我更重要。张老师又给她们讲了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坚,奋发努力,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得到世人敬仰的故事,启发、教育她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外表,而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通过心理辅导,莉莉和晴晴认识到本人自我认知的片面性,不再为自己身体上小小的缺憾烦恼,有了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看到了希望,表示要向贝多芬、张海迪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充实自己,多为社会做贡献。
案例12-2:理想与现实
张明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她幻想自己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有优越的工作,幻想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画出优美的画卷,幻想自己成为一个小说家,写出传世之作。但她的这些想法离现实太远了:学习成绩不突出,画技很一般,父母反对其写小说,觉得她的文笔不是很出色。为此,她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有理想错了么?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到张明的情况以后,认为张明的问题主要在于她在确立人生理想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协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矛盾、冲突。因此,要帮助张明解决其心理问题,首先要让其认识到理想的确立要有现实的基础,即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兴趣,还要考虑到自身条件(如知识、能力、性格等)和社会的需要。其次,对待理想要专心一致,不能见异思迁。最后,从此时此地做起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脚踏实地落实到自己现实的行动上,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知识,为实现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2-3:与自己比
小宾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在父母的教育下,小宾也很争气,学习很努力,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在人才济济的重点中学,他的学习成绩排在班级的十几名,父母还不满意,说前边还有那么多同学比他强。他也认为自己不够好,于是很自卑。小宾和别人比,越比越没自信,越比心情越糟,天天在自卑、痛苦与自责中挣扎,学习成绩自然也大受影响。在“我不行”的阴影下,他的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还大幅度地向下滑。下滑的成绩更强化了他的“我不行”的自我意识,以至有一次他的成绩竟落到了全班最后一名。
后来,他在心理辅导老师的鼓励下,小宾试着以现在为起点,纵向比——与自己比。心理辅导老师说:“你看看,后面还有人吗?只要你与现在的自己比,有进步,就是好样的。”他想,是啊,都最后一名了,没有人追自己了,只要努力,就可以前进几名。他努力了,真的进步了几名。“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他有信心了,觉得“我能行”。他又努力了,成绩又前进了几名。他更有信心了。在一次次的纵向比——与自己比较的过程中,他的成绩一步一步地往上提升,以至他进入了前十名,后来一直保持在第五名左右。只盯着目标和自己水平间的差距,心无旁骛,不断超越自己,那么这种不断积累的成长不仅会给我们带来明媚灿烂的心情,而且也必然会在某一天给我们带来让自己惊喜的好成绩!
但如果只和自己比,我们可能就成为“井底之蛙”。因此,横向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横向比有学问,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和自己比。在比较之前,我们至少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现在的水平和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根据这两个水平选择自己的比较对象,才是最科学也最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看到差距不气馁,将消灭差距作为奋斗的目标,我们的人生才更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