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情绪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科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通过大脑而影响心理活动和全身生理活动。情绪对人体的功能状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心率、血压、呼吸、节律、肠蠕动、血管舒张收缩、汗腺分泌、皮肤的变化等。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充分发挥机体潜能,提高活动效率,使人精力充沛,食欲旺盛,睡眠安稳,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而不良的情绪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引起过度换气,使内分泌失调,还会提高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率。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正式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他认为,人们要改变过去认为高IQ就会获得高成就的传统观念。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来源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因此他建议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EQ,来拯救现代社会。
戈尔曼教授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识自身的情绪
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
(二)妥善管理情绪
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目标。
(三)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第二,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四)理解他人情绪
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
(五)人际关系管理
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人际关系和谐,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还远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情绪控制能力差。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情绪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他们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激动不已,与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架斗殴。消极情绪体验增多,且不善于调节,很容易引发各种情绪困扰,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患、自杀或犯罪。因此,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小学生情绪教育的内容
(一)情绪认知教育
情绪认知的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①每个人都有情绪;②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③情绪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感受;④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⑤别人的情绪表达可能跟我不一样;⑥我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感受。同时还要了解到,正常的情绪反应,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是适当的,都是有益的。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的情绪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导致免疫系统降低,易生病。过度的兴奋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愉快而平和的情绪是个体从事智力活动的最佳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开朗乐观的人能使别人更喜欢自己、接近自己,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情绪调适的教育
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产生以后,如果个体不善于调适,就会持续地对身心产生负面作用,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些情绪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人都认为对情绪的调适就是压抑不良情绪。其实压抑并不是积极的情绪调适方法,相反,情绪长期受到压抑会导致多种身心疾患。正确的情绪调适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是导而不是压。常见的有效的调适方法有:深呼吸、体育运动、欣赏音乐、幽默、适度宣泄、注意转移、理性情绪调适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他们对消极情绪的调适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调适方法。
1.合理宣泄
(1)说出来。找自己亲人和朋友,谈谈自己的苦恼和愁闷,倾吐心中的不平和愤恨。
(2)哭出来。哭泣能消除紧张,缓解压力,使你恢复平静。
(3)写出来。给惹你生气的人写一封只给自己看的信,把心中的闷气尽情地倾倒出来。
(4)吼出来。可以在无人的旷野上吼上几嗓子,尽情尽兴地吼。
(5)打出来。击打沙袋、偶人、被子、枕头,待捶打到疲乏时,你会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
(6)吃出来。香蕉、巧克力等食物含有一种可以减少不良激素分泌的成分,使人安静、快活,不易形成烦躁情绪、冲动行为。
(7)呼出来。当自己觉得很不开心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吸气,然后把气慢慢全放出来;再深吸气……如此持续几个循环,你会发现自己呼吸变得平稳,整个人也平静下来了。
总之让他人知道你为什么发怒,不要泄愤,攻击他人。适当地表达不良情绪,有助于人形成健康的情绪。压制怒气,会造成肠胃、呼吸和循环等系统的不适。郁闷时叹气,呼出的气里含有剧毒,把这些气收集一起,足以让一只成年小白鼠毙命。
2.转移注意力
改变心情不容易,改变行动是可以做到的。有许多时候,当情绪陷入低谷时,一时很难从中摆脱出来。如果强迫自己硬要做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有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自己有消极的情绪;同时不要纠缠在改变情绪本身上。先放一下,去做做其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去打打球、逛逛街、听听音乐或是看看小说,之后再处理该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更换环境
心由境生。换换环境,心情就会有所改变。赏花草,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观山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美好的环境能够激活人的快乐情绪,消除烦躁、愤怒情绪;浴日光,柔和的阳光可以改变你的烦躁、郁闷的心情,而烦躁、郁闷的情绪常常导致易被激惹的行为。
(三)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的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因此,中小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②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气氛,促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和谐。③组织学生参加多种有益身心的班级、团队活动,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承受力,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⑤培养学生的幽默感等。
(四)对情绪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为了避免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个别情绪适应不良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更要进行个别辅导。
三、情绪的调适案例
案例12-1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生气害处多
教学目的:
认识生气对人的害处,引导学生做一个情绪开朗、快乐的学生。
教学方法及步骤:
1.角色表演
节目一:小燕和5名同学从外面走进教室,一名男同学不小心踩了小燕的脚后跟。小燕“哎哟——哎哟——”大叫起来,大发脾气、哭泣。虽然这名男同学一再道歉,其他同学也劝她不要生气、不要哭,小燕不听,继续发脾气。
节目二:老师走进教室,向同学们宣布课外诗歌朗诵小组的名单,一共4个人,没有小燕,老师走后,小燕噘起嘴,满脸不高兴,趴在课桌上生闷气。
2.课堂讨论
小燕生气对不对?为什么?生气对人有什么害处?
3.老师总结
生气对人的身体、精神都没有好处,喜欢生气的人容易得病,与同学关系不好,烦恼多,学习起来容易出错,家长、老师不喜欢……(课堂讨论结果)同学们要记住生气的害处,人人争取做活泼、快乐的小学生,千万不要学习小燕。
案例12-13:别把烦恼埋在心底
小军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数学选拔赛中落选了,心里很不高兴。后来他发现入选的同学在考场上有作弊行为,就把这个情况报告了数学老师。他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反映了实情,可数学老师说参加市里数学比赛的名单已经定下来了,不能更改,要小军下次再争取。言语中似乎还有责备小军嫉妒入选同学的意思。为此,小军在一段时间里情绪郁闷不乐,学习也无精打采了。心理辅导老师告诉小军,过度克制和压抑消极情绪,会导致身心疾病。有不顺心的事,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要适当地宣泄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宣泄消极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哭是一种方法,还可以采取找知心朋友聊天、写日记、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等方法。在心理辅导老师的鼓励下,小军将埋藏在心里的不痛快的事都倾诉了出来,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同情,心里轻松了许多,决心振作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案例12-14:找回家的温暖,摆脱孤独忧郁
佳佳,17岁女孩。她聪明好学,文静清秀,初中担任学习委员,但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中考因发挥不理想,只能择校进入某重点高中就读。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她情绪一直很低落,甚至有些忧郁,上课时目光很呆板,总像有什么心事,学习积极性也大不如初中,成绩也不稳定,又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很是孤独。
高中生物老师恰好是佳佳初中时候的班主任,发现佳佳的情绪障碍,主动接近她,问她还弹吉他么。她带着愤懑的口吻说:“早就不让弹了。”并且趴在老师的肩膀上失声痛哭。由于老师的关心抚慰,心理闭塞的佳佳向生物老师倾诉了衷肠。父母总用中考的失误说事,动不动就是“你这三年再不好好念,你还干什么去?”在家里佳佳没有丝毫的业余生活,别说弹吉他,就是看电视、听音乐都得在听英语听力时偷着听。父母还不允许佳佳给同学打电话。佳佳想把学校里的事情告诉父母,妈妈却说:“你在学校怎么掺和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你的任务就是念好书。”这样一来,佳佳每天回到家就像走进监狱,唯一让她欣慰的是,每天夜里12点以后偷偷地写日记,多少次都是边哭边写。爸爸以前对佳佳挺好的,可自从得了糖尿病后,他的脾气就变了,看佳佳就心烦。佳佳只要和爸爸稍有不同意见,爸爸就骂她、甚至打她。而这时,妈妈总是站在爸爸一边,总说佳佳不对。佳佳也没有朋友,她说:“愿意和我交往的同学都让我父母吓跑了。”生物老师认为解决佳佳情绪障碍的关键是改善她与父母的关系,找回家的温暖。
怎样才能帮助佳佳摆脱孤独,改善与家庭的关系?要做家长的工作。
首先,在家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多与佳佳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对待佳佳这样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鼓励孩子多表达自我。佳佳的父母过去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严重影响佳佳人格健康的发展。
其次,对待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鼓励其发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佳佳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而且当孩子学习不好时,就冷言相对,方法粗暴,使佳佳心理压力增加,精神得不到放松,反而更加自我封闭。
最后,父母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孤独是指个人的交往动机、合群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佳佳本来就性格内向,而父母的干扰使她更加关闭与人交往的大门。
以上分析和建议传达给佳佳的妈妈后,她非常惊讶,也很痛苦。她说自己不是不疼爱佳佳,但一方面,埋怨佳佳太不争气,没能按父母的目标考上理想的学校,这很伤她的心;另一方面,佳佳的爸爸得病后,情绪一直不稳定,为了维系这个家庭,她对佳佳的爸爸唯命是从,总觉得是佳佳不懂事,这也刺伤了佳佳的心。但她得知佳佳现在还是有愿望和父母和谐相处的,佳佳也分析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请父母原谅。佳佳的妈妈表示愿意尽量作好她爸爸的工作,共同帮佳佳走出情绪的困扰。
不久,佳佳向生物老师反应妈妈对待她有了显著的变化,她脸上有了少有的笑容。生物老师又与佳佳的爸爸进行了沟通。果然,佳佳在爸爸眼里是一无是处。爸爸谈到一件事:刚上高一时,他为了给佳佳买一套高中会考资料,跑遍了大半个天津,回到家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女儿却不屑一顾地放在一旁。爸爸认为,这孩子不懂事!生物老师告诉他:“佳佳为了帮您早日治好病,也是跑遍了大半个天津,为您抄来这几个偏方。只是因为您对她总是板着脸,没敢给您。”听了老师的话,父亲的眼眶湿润了。
这以后,佳佳在课上课下的情绪明显改变了,活泼多了,原本忧郁的眼神也明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