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协调

字体:16+-

一、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防御心理,缺乏知心密友,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受阻,遇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时候,这一时期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龄伙伴,人与人之间少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比较少,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由人际关系引发的各种心理冲突还是不少的。

《知心姐姐》杂志社以“我的苦恼”为主题的对578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已经成为孩子第二大苦恼。心理学家丁瓒教授也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当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和辅导,应指导学生从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方面着手。

(一)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人、对己和对同学、老师和亲子关系的观念,并努力克服人际偏见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相处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我尊重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平等相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克服自我中心,以宽容、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2.真诚相待的原则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心胸宽广、热情开朗,善于发现和真诚赞扬对方的长处,切忌虚伪。

3.互惠互利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考虑双方的利益,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要学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重视信任与认可他人的意见。

4.求同存异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要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包容,宽以待人。

(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比较缺乏,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教给学生一些在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和获得友谊的技能。

学校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春游、参观、兴趣小组等,为学生建立友谊、促进交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多发言、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在沟通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要逐渐做到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华,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丰富的爱好与兴趣是人交往时的话题与谈资,兴趣单一、动作笨拙的孩子往往被排斥在同伴活动之外。

(三)共情的训练

共情又称感情移入、同理心,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共情是一个正常成熟的社会个人所应具有的情感体验能力。但是,中小学生往往缺乏共情的能力。他们不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仅从自我的需要和情感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体验问题,从而引发各种人际冲突。共情的训练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避免人际关系冲突的辅导

对于由于个别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而导致情绪不良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避免学生由于一时冲动而出现过激行为,或者由于人际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导致情绪困扰,心理疾患。

另外,中小学生的人际失调与其人格特点、自我观念、情绪调节能力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人际关系教育应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人际关系教育案例

案例12-15: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身处地才能赢得友谊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设身处地(共情)”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设身处地”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步骤:

1.短剧表演

刘松和张树是好朋友,约好星期六去看科幻电影(本市只放映周六、周日两场),可是当刘松周六上午给张树打电话时,张树却说很抱歉,他舅舅、舅妈从外地来了,他不能去看科幻电影了,问能不能星期天再去看。可是刘松早已经与王帆等人约好周日去郊外钓鱼,王帆还托熟人订好了可打折扣的渔场。刘松和张树两人争执了起来,最后刘松很生气,说张树不讲信用,两人不欢而散。

2.课堂讨论

刘松和张树为什么发生争执?如果刘松和张树互换角色,他们还会这样看对方吗?他们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哪种最好?

3.教师引导并总结

设身处地(感情移入)对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角色扮演

同学两人一组扮演以上短剧。第一次按原剧本演出,第二次刘松和张树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最后达成一个双方满意的折中方案。

案例12-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小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不愿意与他交往,离他远去;教师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肖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小肖的人际关系协调不佳,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自卑、自负均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优劣界定的认知偏差等。此案例中,小肖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使他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孤独、苦闷的情绪中。

调适小肖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帮其认识到目前自己人际关系协调不佳,是由其错误的认知所致。虽然入学考试成绩高人一头,但这是过去的成绩,并不代表永远如此,维持个人的优异成绩是需要不断努力的;成绩的优劣是动态的,不进则退。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把同学和老师放在眼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是愚蠢的。其次,班主任老师要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不断发现一些同学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才能,并且给予恰当的鼓励、嘉奖,让小肖和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显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在某些方面稍强一些,其他方面未必都强,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炫耀的。最后,班主任老师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原则与小肖交谈,要想摆脱现在“离群索居”孤独、苦闷的情绪,与同学交往中,要有一些策略、方法,要有一双发现周围同学闪光点的眼睛,多看他人的优点、进步,并且不吝啬对他人表达感激和赞赏,在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小肖按照班主任老师的指导去行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久同学们逐渐看到小肖改变,进而接纳了他,他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案例12-17:爱是无条件的

小学五年级学生宁宁为人热情开朗,热心班干部工作,并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过,在前一次期末复习的这段时间里,宁宁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稍遇到点不如意的事就心烦、发脾气。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期末考试宁宁的各科成绩均大幅度地下降。审阅试卷,几张试卷都有反复涂改的痕迹,看得出考试时宁宁的情绪是焦虑不安的。

面对宁宁的反常表现,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而简单地归咎于学习不努力或者缺乏应试技巧,而是及时做家访了解情况。宁宁的母亲反复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为了孩子的学习,她放弃了工作,并且一家人舍弃了较好的居住条件,从A区搬到了居住条件差而教育资源比较好的B区。据母亲说,原来宁宁挺听话的,按照母亲的安排学习,品学兼优,父母也为宁宁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可是上五年级以来,宁宁变得不听话了,现在只要一提到学习,宁宁就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情绪异常烦恼、急躁,为此宁宁和母亲的关系异常紧张。母亲一再表示,自己为了宁宁做了最大的“牺牲”。她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呢?

班主任又坦诚地约宁宁做了一次谈话,以了解宁宁的真实心理。宁宁告之,因为母亲总是说她为自己做出了多少“牺牲”,弄得她每次考试就想自己要是得不到好成绩的话,就对不起母亲,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谈到与母亲的关系时说,自己对待学习是很主动、自觉的,根本用不着母亲的督促。她之所以会和母亲发生冲突,是因为她实在受不了母亲一贯对自己说一不二的“专制”管控。“你越管我,我越不听”——很多时候她都是在和母亲有意作对。

班主任认为,宁宁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些反常的情况,是由于她与母亲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为此,班主任对宁宁的家长和宁宁分别做了工作。

首先,班主任充分肯定了宁宁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成功之处。家长有意识地培养了女儿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宁宁平时多方面的表现一直出类拔萃,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当前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的肯定,稳定了家长的心态,减轻了家长的惊诧、恐慌的心理。

其次,班主任老师认为,宁宁目前所表现的焦虑情绪是影响她的学习效果、考试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应该引起宁宁家长重视的。而女儿焦虑情绪与宁宁母亲的态度有不可开脱的关系。虽然宁宁的母亲说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条件,但是,她多次向女儿倾诉,自己做了多大的“牺牲”,这对于女儿确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班主任老师坦诚地向宁宁的母亲指出,虽然她口头上说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她要求女儿用优秀的成绩作为回报的筹码,这就是条件。这给孩子施加了压力,是造成孩子面临考试产生焦虑情绪重要的原因。母亲还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更增强了自己“牺牲”的感受,把该用于事业上的精力、时间“紧盯”女儿的学业,更给女儿的压力加重了砝码。宁宁的母亲受到很强的震撼,认识到:爱,是教育的良方,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对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他是优秀的或者是平庸的,也无论他是健康的或者孱弱的。班主任老师建议宁宁的母亲重拾自己的事业,尽早上班工作,转移对女儿的“紧盯”,减少对宁宁的控制,减轻亲子关系矛盾冲突。

最后,班主任老师认为她们的亲子关系紧张还与宁宁处于青春早期有关。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女儿的心理,宁宁的母亲有必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早期,与同龄孩子相比,宁宁比一般孩子懂事早、成熟得更早一些。这时期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有了独立的愿望和要求,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愿接受家长把自己当小孩子一样地管教。所以许多家长、老师感觉这时期的孩子变得不那么顺从听话了。应该理解宁宁的一些表现实际是青春期的典型特征,要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成长空间。这让宁宁的母亲感到受益匪浅。

班主任还组织宁宁与父母共同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在活动中消除宁宁对于母亲的排斥心理、抗拒心理,减少矛盾。进而帮助宁宁认识家长、特别是母亲在与自己沟通过程中虽然有些缺欠,但是他们确实是爱自己的,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在母亲节时,宁宁对母亲平日里对自己关怀、严格的要求表达了感恩之情。

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宁宁的母亲上班了,不再每时每刻都想着孩子学习的事情。另外,她开始尝试着和宁宁心平气和、平等地交谈。不久宁宁告诉班主任,感觉妈妈变了,现在自己自由多了,因此,她感觉和父母相处比以前融洽多了。在学校,班主任老师明显地感觉到宁宁的焦虑情绪大大减轻了,恢复了精力充沛的状态。又到了期末,宁宁期末考试中,三科成绩均名列前茅。亲子双方经过一个学期的协调,优秀的宁宁又展现在师生、家长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