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的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行者,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景宜采用SCL-90量表对赣州市408名初中学生和106名教师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在教师的人际关系敏感与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间均存有显著正相关;教师的焦虑、敌对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教师的偏执与学生的抑郁也均存有显著正相关。(景宜.初中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性研究.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09)高洁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洁.西安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07)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所罗门教授(Solomon)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ain G.Ginott)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注:周冬苏,梁妙仪.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实现,教师的心理特点、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因为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虽然一般职业者也需要心理健康,否则难以承担并完成工作任务,但是这些人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损失是个别的、局部的。而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甚至人格扭曲,它对学生的影响则是社会的、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全的人格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许多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专家、学者,在求学期间,都曾经受到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人格高尚的教师的巨大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就师从于志向高远、品德高尚的徐特立先生;摘取数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自述,曾得益于一位中学数学教师的教诲。相反地,教师心理不健康或有人格障碍,对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也是深重的。例如,曾有一名因个人失恋而受挫的男教师经常迁怒于学生,多次无端苛待一位偶尔迟到的女生,导致该女生极度愤怒,用刀砍伤了该老师,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