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二章 心理衛生理論(上)——焦慮與應激理論

字體:16+-

第一節 焦慮理論

一、焦慮的概念

焦慮(anxiety)是一種情緒狀態。在心理學中,一般把有明確對象的不安、擔心和憂慮稱為恐懼(fear),而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稱為焦慮,焦慮是恐懼的一種類別。

焦慮雖缺乏具體的對象,但仍有動機性後果。米勒(N.E.Miller)對白鼠的恐懼做過實驗。這一實驗提示,恐懼是一種獲得性驅力,並且具有動機效應。第一步,研究者把一隻白鼠放在實驗箱的A室內,全室關閉後通以電流,白鼠一隻一隻地經受了無法逃脫的電擊,全部白鼠所表現的反應大致是一樣的:疼痛、驚嚇、尖叫、跳來跳去、大小便失禁。白鼠在A室經受數次電擊之後,隻要放入A室,盡管無電擊,也會表現出恐懼不安的情緒狀態。每隻白鼠都對A室產生了條件性恐懼。第二步,研究者讓動物學習開啟一個活門。通過這一活門白鼠可以從A室走向B室,數百次實驗觀察到的同一結果是:具有條件性恐懼的白鼠,一旦再進入A室便會立即通過活門進入B室,盡管此時A室並未通電。該實驗說明白鼠不但對A室產生了條件性恐懼,而且也表明恐懼是一種獲得性驅力。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各種獲得的恐懼、焦慮和擔心,雖無對象,但也驅使人們行動。從廣泛的社會意義來看,焦慮也是有動機效應的,人們都有從焦慮、恐懼中解脫出來的意圖和行動。焦慮使人們的行為遵守社會準則。

在神經症、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慮的體驗。焦慮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心理狀態,是變態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沙伊爾(I.H.Scheier)和卡特爾(R.B.Cattell,1957)認為參與焦慮的變量至少有815個。焦慮與人格特征、動機、情緒等許多主觀體驗及多種多樣的心身狀態都有密切關係。正常焦慮和異常焦慮的區別一方麵體現在體驗持續時間的長短及程度的深淺——正常焦慮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較淺。另一方麵體現在焦慮產生及消失的條件——正常焦慮的原因經治療者的分析和解釋可以認識清楚;異常焦慮則找不到真實的原因。正常焦慮可以被某些活動所代替,得到安慰和鼓勵、原諒及寬恕後就心情平靜了。異常焦慮也有安慰鼓勵的需要,但並不能因此而消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