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主要流行于康方言区的一种用比旺伴奏的民间歌舞。弦子是汉语俗称。藏语称‘谐’或‘康谐’。‘康谐’的译意是‘康地区的歌舞’。”[8]弦子舞起源巴塘县,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巴塘的弦子与德钦弦子虽有许多曲目是基本相同的,但在音乐形态、表现内容等方面,二者之间也有着较多差别,在此不做研究。
图4-3 德钦弦子 摄影:张璐
笔者认为,弦子与茶马古道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弦子自身的属性。在藏族人中,“弦子虽也有赞颂宗教的内容,但以自娱性为主,以人民性为主,自由的空间和自我意识也相对较大。”[9]弦子所具备的娱乐属性,大大增强了它在路上的实用性。扎巴老人曾说起,茶马古道上苦虽是有的,但乐也是可以自己寻找的。
从使用功能上而言,弦子不受约束,成为藏族马帮在行路中、住宿时最常使用的自娱性乐器。其二,弦子演奏的灵活性、多样性。德钦弦子的曲调可到百余首,仅《邦锦花开了》一书就记录了德钦弦子84首。弦子的曲调较为多变、灵活,经常同一首曲调,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场合演奏,都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情绪。弦子这种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也使其成为藏族马帮的器乐首选。在德钦,弦子有多重含义,第一为独奏拉弦乐器[10]。第二是弦子舞曲调。这一类弦子主要就是用康方言区藏语演唱的人,无乐器伴奏。第三则是弦子舞,边舞边奏。
弦子,是藏族的一种民间器乐的称谓,藏语为“兵央”“宾永”“比旺”。它的构造与汉族的二胡极其类似。目前为止,德钦弦子的共鸣箱有野牛角、竹筒或木质筒等三种制作材料,琴筒蒙以羊皮,主轴上系马尾做成的弓弦,琴头或以龙、鸟等作为装饰,或是古朴、无装饰的。弦子的音响与二胡不同,它的声音多为响亮,音域跨度也十分大,具有典型的高原粗犷风格。比之二胡,其音色较为苍凉、有劲,特别是它较为独特的装饰音演奏,弓子与弦之间较为强烈的摩擦声,浑厚、响亮。在歌舞中的弦子,和高亢的女子演唱曲调总能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
各个地区的弦子各有特色,“悠扬轻盈的巴塘弦子,豪放庄重的芒康弦子,潇洒活泼的昌都弦子,韵味独特的盐井弦子,质朴欢快的德钦弦子。[11]但就其形制而言,不同藏区使用的弦子在形制上也略有差别。
图4-4 德钦弦子及测量图[12] 摄影:张璐
弦子采用五度定弦,演奏多为一弓一音,换弓频繁,总是给人苍凉、悲壮之感,弦子较多使用装饰音,特别是颤音的大量运用。其演奏方式有坐姿、立姿两种。弦子由于多是配合在歌舞中,再加上它本身音域并不宽的特点所限,它在弦子歌舞中多起到节拍节奏的作用。男子脚步的节奏点,以及女子舞动长袖的节拍都是以弦子拉奏的节奏为准。
由于本节的弦子音乐[13],笔者关注点在茶马古道上的演奏性弦子,音乐形态分析主要从调式、音阶、旋律形态、节奏型等四个方面展开。
谱例4-1: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卡瓦格博雪山脚下
采录记谱:张璐
曲式结构如下:
此曲调为并列性乐段,徵调式。第一乐段为前17个小节,落音为sol,这一乐段含有si的六声音阶;第二乐段则是含有fa音的六声音阶,落音仍为sol音。旋律形态方面,第一乐段以阶梯式下行为主;第二乐段则较多以上行走向为主。两个乐段之间形成较为鲜明的差别,但其节奏形态较为规整、统一,突出运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谱例4-2: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卡瓦格博雪山脚下
采录记谱:张璐
全曲以三度跳进为主,整首曲调给人活泼、欢乐之感。
曲式结构如下:
乐曲为方整性乐段,较为均衡,其中第二乐句与第三乐句几乎一致。特别注意的是,每一乐句的落音都是主音,使得全曲调式明确,十分稳定。旋律线条多以拱形状上行、下行,但三度音程进行较多,使得全曲跳跃感较强。节奏形态十分规整,通以四个十六分音符为全曲基本节奏。
谱例4-3: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卡瓦格博雪山脚下
采录记谱:张璐
三句体的弦子演奏:
乐句基本均衡,五声音阶,羽调式。节奏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分音符为基本节奏型。每乐句的落音均以弦子的颤弓结束,使得全曲形成明确的三句式。
德钦弦子自由灵活,但三乐句的曲式结构较长出现,在德钦弦子中是经常见到的。而且在三句式的乐段中,往往起音不同,结束音相同,多落于主音。这样的演奏特点,使得弦子的自由、灵活性多处于乐曲开始处,富于变化的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往往讲究“合尾”,总是结束在独立拍的主音上,并且往往使用颤弓突出主音的效果。
谱例4-4: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全曲为含有fa、si音的七声音阶,羽调式。
曲式结构如下:
这又是一首三乐句式的弦子曲调,每个乐句的落音均为主音la,突出主音。旋律线条在每一句中形成由低向高,再到主音,呈现拱形线条,多以级进、三度为主。节奏型与谱例4-3十分接近,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为主,辅以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节奏虽然较为简单,但这样的节奏型搭配在德钦弦子中是非常多见的。笔者认为,这主要就是因为弦子所具备的强烈的节奏节拍功能性。在弦子舞中,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较适用于前跨步的踏步,而四个均匀的十六分音符配以原地的跺脚则极为精准。这几种节奏型的相互结合、频繁使用,便于男子边奏边舞,在使得弦子曲调具有节奏感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突出了男子的步法。
谱例4-5:
演奏:扎西[14]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此曲为三句式弦子,含有fa音的六声音阶,羽调式。这是一首节奏极为规整的弦子演奏,全曲只有前八后十六、四个十六分两种基本节奏型,除此之外就是独立拍上的颤音演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弦子的演奏中,颤弓的运用十分多见,这样的奏法往往能给乐曲增加十足的苍劲感。如:
实际演奏中一般都演奏成:
但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乐句、段落结尾处,则会长时间的颤弓:
谱例4-6:
演奏:扎巴
采录时间:2010年1月
采录地点:奔子栏
采录记谱:张璐
曲式结构如下:
此曲大量使用颤弓奏法,在四分音符独立拍处,几乎均运用了颤弓。颤弓在弦子演奏中的频繁使用,可起到很好的舒缓、拉伸的作用,也称得上是演奏者自我的华彩乐段。笔者认为,在茶马古道上的弦子,颤弓更像是一种自我解嘲,不断提醒着自己永远不要在此处停歇,为前行的道路敲响警钟。
弦子的演奏随意、易变,可以根据情绪、场合、人物的变化而随意更改,一向较为自由,即使是同一首曲调也可以产生诸多的变化。“我们经常发现这样这种情况,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或者在一个初学者和一个老歌手之间,唱同一首歌,变化了一点点音符,唱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15]但依笔者所见,茶马古道上的弦子音乐,却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谓是“形散而神不散”。
表4-1 古道上的德钦弦子
第一,曲式结构多以三句式、四句式的乐段为主。但整体曲式结构框架十分均衡,乐句长短几乎一致,这与弦子自由、随意的性格似乎有些背离。
第二,在演奏上面,突出运用弦子颤弓的演奏技法。颤弓一般位于独立拍处,这是乐手自由发挥、自我调节的最好机会。
第三,音阶常出现含有fa音或si音的六声音阶,多以羽调式、徵调式为主,十分突出主音的功能性,无论演奏多么的自由、多变,落音总是主音,给人稳定、回归的感觉。
第四,节奏规整,多使用两种节奏型,一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二是突出运用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第五,旋律形态进行较为平缓,多以三度、四度为主,较少出现七、八度大跳。
之所以弦子的演奏会有这样的音乐形态,“其一,是由于云南迪庆州境内及周围领近地区,除了藏族之外,还有傈僳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影响,使得德钦弦子的音调萌生了不同的素质。”[16]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茶马古道的流动也是德钦弦子音乐特点丰富的原因之一。德钦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南来北往的民族交汇于此,尤其是它作为滇藏路线中滇入藏、藏入滇的必经之地,在这里长足的休息是人力、马力必要的调整。这样的客观条件及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多变的德钦弦子。
综上所述,弦子作为一个可歌、可舞、可奏的多样化音乐形式,在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的背后,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笔者走访的德钦县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弦子,它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它是藏族的民间器乐,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精神娱乐世界里的必备品。它出现在茶马古道上,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特点:首先,与茶马古道直接相关的弦子歌词,是藏族马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严肃的宗教信仰的真实写照。其次,德钦弦子作为演奏性器乐,演奏的多变性、随意性、装饰音的灵活使用等一系列音乐形态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弦子作为娱乐、消遣之用,成为藏族马帮音乐多样性代表的主要器乐;另一方面,在茶马古道的语境中,弦子音乐形态方面体现出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与茶马古道线路貌似杂乱无章,却有固定系统的线路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