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第二节 茶马古道云南段的文化产业

字体:16+-

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人们只有顺势而去方可乘风破浪。面对当今的社会局面,不能一味地为了保全传统而一意孤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在与《中国社会科学报》进行访谈时,面对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这样的问题时说道:“我的考虑有两点。第一,要坚持在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体制下发展中国文化和艺术。只能在现代性的氛围中,继续创造、发展我们的文化,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在现代性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绝不能因为强调传统而把这个改变。第二,在这个基础上,适度地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从中国古代找到一些有益的思想、概念和范畴加以改造,来帮助安置我们的灵魂。”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是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的最好出路。如何把茶马古道做成一个文化产业,使其在国际上成为继丝绸之路后又一中国线路式的人文景观亮点,如何能让更多的国人、国际友人正视茶马古道的音乐文化,笔者认为,从具体实施方案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第一,从态度上而言,变被动为主动。我们总是喜欢用“文化输出”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国文化的对外营销,实则这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在国际,或者国人本身,都喜欢用“文化输出”这样的用语来形容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文化被世人所了解,是在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开始发生兴趣,这是一种主动要求的结果,并不是中国文化的被动输出。他以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院校为例,谈到孔子学院的建立,并不是中国到处建设,相反,是各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甚至是政府机关,要求在本国建立的结果。因此,这样的文化现象谈不上是文化输出。笔者认为,对于茶马古道而言,如果想让其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国际,那么,就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美国一部名为《功夫熊猫》的电影在中国商业市场取得了近1亿美元的票房,一个中国本土题材的故事,居然在国外人的操作下,横空出世,震惊四座,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使中国电影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这样的反思并不应该只是在电影行业,中国自己的文化应该如何“出走”,又该怎样“回归”,这是文化界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借助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茶马古道本是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个作品,要想使其成为中国自身的一个文化符号,必须首先从态度上就要坚持“文化主动”的意识,尽早地对茶马古道的文化做搜救、开发、保护工作,争取使其早日走出去,走回来。

第二,将茶马古道作为我国的一项文化产业来做。如何将茶马古道做成一个文化产业,除了思考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之外,也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背景来考虑。从艺术管理的范畴来看,任何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无外乎都要经历挖掘、策划、宣传、发展、保护、流变、传承等一系列的过程。而在这样的流程下,我们大多数的原生态音乐却经历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过程。如大量“原生态”音乐的开发虽然使得无数人士趋之若鹜地开始关注中国边远地区、贫困村庄里的音乐;也使得那些曾经终年自娱自乐的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与赞赏,使得无数这样的村庄发家致富。但是,除了这些为社会带来商业利益以外,原生态音乐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只有**裸的金钱,只有以钱换唱、换跳的交易。汲取经验教训,对于茶马古道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尤其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线路来开发与保护,这样的形式是十分独特的,文化产业与商业运作应该如何结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普洱茶、云南滇红曾一度成为全国继铁观音之后的又一名茶出现,无论其价格,还是产量,都较之前翻了几番。当时,也曾利用茶马古道作为商业噱头,但普洱茶的兴盛,茶马古道并没有“火”起来,显然,这一文化卖点已经过时,在下一步的运作中究竟如何做,值得深思和推敲。

第三,采取具体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法。笔者认为:其一,从思维层面上来讲,保护茶马古道的音乐文化应当作为首要目标,灵魂的本质不能丢失,绝对不能盲目的赶潮流。其二,应当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机制。茶马古道已经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婚俗制度两方面进行推进。马帮文化中较为独特的这两种现象,一个是在民俗方面;一个是在宗教方面,二者的共同出现,不仅具有说服力、代表性,同时也凝聚了马帮文化的精髓。值得提出的是,建立的茶马古道文化馆在重视保护马帮实体的同时,更应当注重茶马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特别是对于茶马古道的人文精神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其三,要有专业人士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监督。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如何改良、如何选择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这里的专业人士一方面包括对于茶马古道的相关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艺人及相当一部分的民间工作者,以散居在各个市、县、镇、村的文化站中的工作人员为例,他们常年扎根民间,对于本地区的人口、历史、文化都是相当熟识的,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四,借鉴相关课题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如素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茶马古道”之称中的丝绸之路,已经在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中出现,主要叙述了丝绸之路的艰辛、意义等问题。那么,茶马古道是否也可以走进课堂?应当如何走进课堂?笔者认为,茶马古道倘若走进校园,可以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出现。也就是说,从茶马古道的概况介绍入手,到对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音乐欣赏,再到马帮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逐渐展开。由浅入深,对于小学生们而言不失为一个好的接触方法。

在面对茶马古道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上,上至国家、下至民众,大家的态度是统一的。现如今的云南,也已经对茶马古道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是在丽江、中甸等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中展开,纷纷建立了博物馆,增强了宣传力度,而诸如德钦、奔子栏这样的赶马重镇却较为忽视,以至于茶马古道云南段给人“头重脚轻”之感,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一脉相承的线路性特点。另外,在丽江、中甸等地区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工作也仅限于博物馆、马店建筑、旅游线路开发等形式,极大的缺少了对于古道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音乐的多姿多彩、高度融合等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这些恰恰是茶马古道的灵魂所在。因此,笔者认为,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将茶马古道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组织、搜集、整理各界专业人士的集锦,将马帮音乐文化的精髓集结,整体性的推上舞台,做一部大型的史诗般的茶马古道;或单独将其中的某一类音乐品种,如汉族民间长诗《赶马调》、纳西族《赶马》等大型民间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重新包装上演;抑或单纯将马帮音乐按照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传统音乐种类分类。这样几种形式,或从整体上给人以茶马古道之印象,或以独立形态讲述茶马古道之故事,都将是对茶马古道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可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