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间,我本来打算在金色大厅看一场音乐会,但是看到节目安排后完全没了兴致,除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元旦上午传统的新年音乐会以外,只有下奥地利州交响乐团的驻场演出,让人感觉主要是为了应付新年期间来维也纳的游客。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新年期间安排的演出要比金色大厅丰富很多。从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1周中,威尔第的《弄臣》、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芭蕾大师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编舞的《胡桃夹子》、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和一场芭蕾荟萃先后上演。我正好住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正对面,从地下通道穿过马路,不过是几百米的距离,这么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我与国家歌剧院的缘分,况且所有剧目都是我所感兴趣的,何不就在这里欣赏呢?
新年前后的演出票在维也纳非常火爆,走在路上,会有很多人身着宫廷礼服向你问候,他们是推销演出的票务商,但他们所推销的演出大多数都是不知名剧院的杂乱无章的闹剧。要想正经欣赏一场高水准的演出,还是要选择好场所,并需要亲自到门口的售票处询问。不过,能碰到有余票其实相当不容易,欣赏演出早已是维也纳人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多数演出早在开演前一两个月就销售一空了。
早晨,我决定碰一碰运气,试试能否买到当晚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的门票。出门之后,我直奔国家歌剧院的售票中心,售票员告诉我还有最后两张当晚的《蝙蝠》,一张198元,一张175元,但是必须支付现金。两张票都是比较靠前的池座位置,175元的正好在第十排比较中间的位置,我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张,真是走运,要知道,这个时候在维也纳,想看一场歌剧就能看一场歌剧岂是容易的事情?
晚上的演出开始前,天空下起雨夹雪,幸好我需要行走的距离很近,否则,这个时候乘坐交通工具是相当不便的。到达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时,很多观众已经开始入场。仍然有人停留在外等票,他们打着伞,久久不肯离开。夜色中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香槟色的,浅黄色大理石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柔和的微光,剧院依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修建,正面高大的门楼有五个拱形大门和五个拱形窗户,每个窗口都有一位青铜的女神雕像守候,据说,她们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门楼顶端的两侧,分别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楼内壁画内容是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场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历史相当悠久,从1869年建成首演莫扎特歌剧《唐璜》到现在,已经演出过数万场歌剧。无数伟大的艺术家在这里工作,从剧院内部陈列的雕塑就能找到他们的身影。每个门拱上方都安放一位著名作曲家的胸像,包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罗西尼、马斯纳、瓦格纳、施特劳斯父子,除此之外,马勒、卡尔·伯姆等剧院的历任经理、艺术总监的胸像也都陈列在剧院当中。剧院的内部装饰高雅奢华,往昔皇家宫廷剧院的气派今日犹存。
本场《蝙蝠》是著名喜剧电影导演奥托·申克(Otto Schenk)的经典之作,也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传统、保留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1930年出生在维也纳的奥托·申克如今已经年过85岁高龄,由他执导《味浓情更浓》、《旅途守护天使》等是至今令人回味的喜剧电影。奥托·申克同样有将幽默、滑稽搬上舞台的能力,这一版《蝙蝠》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历史,但是没有任何一版《蝙蝠》可以取代它的经典性与权威性,指挥家卡尔·伯姆、小克莱伯、普列文、古什鲍尔,著名奥地利女高音卢西亚·波普(Lucia Popp)等历代名家的加入,也给这个版本增辉不少。不同演出的阵容各有亮点,唯一不变的就是奥托·申克定义下的夸张而充满欢乐、戏谑的舞台气氛,同时,华丽的舞台布景、精美的服装道具从来不会减配,用这部迎接新年,真让来维也纳过新年的观众过足眼瘾,感觉赚到。
本次担任指挥的是帕特里克·朗格(Patrick Lange),关于他,我了解不多,也是头一次听他的音乐。不过,似乎所有维也纳的指挥家都已经对维也纳“典藏”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烂熟于心,《蝙蝠》更是如此。朗格的指挥与奥托·申克的舞台呈现相得益彰,音乐对比强烈,故意做出浮夸、忽悠的戏剧性来,尤其是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咏叹调出现时,音乐与舞台表演的情绪同步统一,除了与歌唱相呼应,演员的表演动作也在节奏之上。这一点非常像20世纪中叶很多歌舞片的表现方法,音乐紧贴情节发展,严丝合缝,想必在这一点上,导演奥托·申克从电影中找到灵感,用于歌剧舞台表演,并与指挥达成默契,以后的演出依此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扮演罗莎琳德的是德国女高音歌唱家朱利安·班瑟(Juliane Banse),从20岁登台演出到现在,年轻的班瑟塑造过很多经典的舞台形象,包括莫扎特《魔笛》中的帕米娜,《女人心》中的费奥迪莉吉,柴科夫斯基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塔蒂娅娜,施雷克尔(Schreker)歌剧《遥远的声音》(Der Ferne Klang)中的格蕾特等。此外,她也是诸多音乐家青睐的女高音,曾在布列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奏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德国指挥家莱灵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的门德尔松清唱剧《圣保罗》中有出色表现。班瑟面容姣好,身形圆润,声音甘甜,虽然不是气场强大的女高音,但她善于表现与变化,这一点从她演出的作品范围也可以看出。她饰演享受贵族生活的男爵夫人罗莎德林时分寸拿捏得正好,将贵妇人时而慵懒时而精明,时而敏感时而宽厚的性格表现恰到好处。
其他几位主要演员都是新生代歌唱家,扮演爱森斯坦男爵的安德里安·艾吕德(Adrian Er?d)和扮演女仆阿黛拉的依莲娜·同卡(Ileana Tonca)都是2000年前后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登台的,虽然年轻,但是二人也是身经百战。艾吕德除了演出意大利语歌剧以外,还在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比利·巴德》、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德国现代作曲家莱曼(Aribert Reimann)的歌剧《美迪亚》(作曲家专门为Adrian Er?d谱写了一个角色的音乐)。依莲娜·同卡同样涉猎广泛,在意大利歌剧和德语歌剧中都有代表佳作。现在能够跻身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员当真是实力不俗,其“全能”程度不得不让人称道——打破语言和歌剧风格限制,歌唱、表演、体态、面容无一不让人叫好。演出中,艾吕德和依莲娜·同卡非常老道,在奥托·申克为《蝙蝠》预设还原生活但又极具讽刺戏谑的场景中,他们二人游刃有余,表演充满活力又开放大胆,但不出格,不越位,表现出年轻演员严谨专业的态度和艺术素养及高水准的审美情趣。
《蝙蝠》中,饰演狱卒的演员通常都是由演出当地的最有名的戏剧演员担任。此次,出演这个角色的是奥地利著名演员彼特·西蒙斯切克(Peter Simonischek)。在2004年和2010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他先后两次主演了音乐节的标志性剧目,霍夫曼斯塔尔的话剧《凡夫俗子》,被视为该剧的最佳演绎之一。通过电影《十月、十一月》、《莫扎特在中国》等也能看出彼特的演技不俗,在各种角色、各种风格中都收放自如。《蝙蝠》的对白是其中最能点题的部分,导演也会就不同演出地的文化,对对白加以修改,更符合观众的口味,很多对话包含当地俚俗文化,还有一些内容与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相关,所以,真正的开怀一笑一般都是留给奥地利人自己的。
《蝙蝠》中舞会的盛大场面非常适合新年期间的欢乐气氛,舞台上兴奋的舞蹈和不知疲惫的音乐让维也纳的夜晚充满了典型的“维也纳情调”。这种场面宏大、舞台华丽、服装道具传统精致的演出在全世界歌剧舞台上已经越来越少了,用它庆祝新年的到来,无疑是一次盛大的仪式。这算是我2015年得到的第一份礼物,在计划之中,却在意料之外。如此说来,这个新年,我也应该是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