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们混用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两个概念,其实是不确切的。混用仅仅是为了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因为在早期我们所理解的国有资产就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仅仅指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但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国有资产是一个范畴远大于国有企业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区分。这就涉及国有资产的形态问题。
具体来说,国有资产具有四种形态。
1.企业形态
企业形态的国有资产就是国有企业,包括全资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份。这一部分资产因其营利性也被称作经营性国有资产。截至2000年年底,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68 612.6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69.4%。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仅仅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不过因为它是国有资产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
2.公共产品形态
公共产品形态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和社会拥有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文化教育等资产。我们统计中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指的主要就是这一部分国有资产。截至2000年年底,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30 246.6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30.6%。从目前来看,公共产品形态的国有资产发展势头迅猛,而且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是国有资产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货币形态
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是指以现金或投资基金的形式存在的国有资产,包括社会保障基金、教育基金等。以往我们对于这种形态的国有资产缺乏关注,因此也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很显然,这种形态的国有资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资源形态
资源形态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矿藏等资源。在我国多数自然资源都归国家所有,自然也就是国有资产。但对其具体数量也缺乏相应的统计。这一形态的国有资产具有双重的特性,一方面它是一种国家可以处置的资产,另一方面这种处置对于生态、环境等又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有资产具有不同的形态,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就是国有资产管理不仅包括国有资产在自身形态内的保值增值,也包括其在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这种转化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事实上世界各国在这方面也一直进行着或主动或被动的尝试。如北欧国家,因其社会福利水平很高而经常出现财政赤字,但是同时这些国家又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在赤字时就往往批准多砍伐一些森林或开采一些原油,以平衡财政开支,这样,资源形态的国有资产就转化为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又如日本,日本因其自然资源匮乏而对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制定了很多政策,包括从国外进口木材以保护国内森林资源,也包括从我国东北、山西等地进口煤炭封沉于海底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样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就转化为资源形态的国有资产。但不管国有资产的形态如何转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比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形态转化认识还很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将企业形态的国有资产看做是国有资产的唯一形式,国有企业也吸引了人们最多的注意力。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太多,尤其是企业形态的国有资产比重太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国有资产,但一方面他们的国有资产总量不大,一般不超过社会总资产的10%,另一方面,政府拥有的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公共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垄断部门以及关系国防安全的产业,而不是一般竞争产业。一般认为,政府经营一般竞争性行业缺乏比较优势,这也已经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现实所证明。国家直接经营企业,是造成政企不分的最主要原因,不利于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更不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给经济发展增添了很多麻烦和困难。
因此,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已经不是现有的国有企业脱离困境和发展扩张的问题,而是将企业形态国有资产的比重降下来,将其转化为其他形态的国有资产,借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转化,同时也是国有资产从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转入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挥更大效用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国有资产以企业形态转化为公共产品形态、货币形态或者资源形态都是可取的,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怕是转化为货币形态更为迫切和急需。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社会问题大于经济问题,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对于抹平转轨创伤、减轻社会震**无疑具有最大的效力。从其他两种形态的国有资产来看,很多公共产品建设具有一定的营利性,这样只要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就可以吸引民间资本来投资,如温州的机场就是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资源形态的国有资产虽然是一个方向,但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在短期还无暇顾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良性发展是一个短期的、比较迫切的任务,而且这一开支几乎完全需要国家来支付。因此,国有资产从企业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是我们目前一个最重要的转化方向。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即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某些行业和企业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一些企业可能会破产倒闭,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对于这一部分人,只能由政府接管下来,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否则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进程就会受到威胁。但现在我们的社会保障基金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无法承受这个负担,即便如此,这还不包括那些本应纳入而未纳入社会保障的人员的负担。那么只能有一个办法,就是将部分企业形态的国有资产变现成为货币形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通过股市进行国有股减持变现的方式已经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并非是这种设想本身行不通,而是方式手段存在问题。国家减持国有股,要保值增值,而且是在带有大量泡沫的高位上增值,同时又要保持控制力,条件苛刻好处占尽,投资者怎么会答应?所以国有股减持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着眼,按照平等互利的市场交易原则来进行,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国有资产由企业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