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5年伊始,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基本保持平稳,从2月到6月分别是24.5%、25.3%、25.7%、26.4%、27.1%,本轮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基本显现。然而,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的现行状况就完美无缺,因为目前投资速度的下降绝不仅仅是紧缩性调控的结果。
如果从全国的这些数字中还无法清晰地看出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单独把浙江省的数字拿出来,从2月到5月,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依次是19.4%、20.4%、17.2%、15.3%,相比较于去年的51.2%、47.3%、41.3%、37.9%,数据下降得非常厉害。而且,不只是企业投资速度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现有的生产能力也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工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除了考虑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以外,导致企业投资热情锐减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面临的各种相关成本上升太快,以至于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一些企业甚至已经是在亏损运营,所以企业的投资速度迅速下降。
从改革开放以后的经验来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整体经济一直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浙江省2005年上半年的情况足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警钟——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企业和政府都必须尽快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企业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低成本优势来发展,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依靠出口初级加工品来获取低附加价值的现状急需改变,产业应当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但是,目前就这个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很不现实,因为这需要大批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不太久,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还是应该把产业结构定位在产业链的低端,继续从成本比较优势入手,依据我国劳动力、土地、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低下,从国际分工中获取机会,以此积累资金、经验和技术。他们认为近两年来持续增长的净出口贸易额充分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正确性。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只有继续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以初级加工产业为主才是最佳选择,而那些提出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技术优势的观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风险太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下存在着诸多隐患。首先,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净出口贸易总值在持续上升,而且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正在改变,普通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逐渐加大。但是我国实际能够从中获取的利益却非常少,充其量只能说是世界的加工车间。在产品制造销售过程中,前端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后端的营销销售,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们做的仅仅是产品的低增值加工组装过程,所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的利润最终又基本上回流到了国外。其次,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也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我国一直以来所依赖的生产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国内企业的投入成本不断上涨,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却无法相应提高产品的价格,而且如果单以成本而言,周边一些国家的成本已经低于我国。另外,国外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逐渐增多,它们增加出口税以及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因而,当高成本的制约作用逐渐发挥威力之后,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陷入困境,再继续一味地依赖于低成本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初级加工产业的做法已经不可维继。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些相应的战略措施,以解决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尽可能降低成本以及其他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