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二、以效益提升为目标

字体:16+-

城市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带动人类的进步,其重要原因是城市化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因而城市化必须以效益的提升为目标,也就是说,以效益提升为目标,既是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也是城市化的发展目标。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城市能否有效提升效益。因此,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对效益的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注重下述问题。

1.将城市建成学习型城市

所谓学习型城市,就是指整个城市有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城市可以通过各个方面而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最为有效的学习机会和形式,从而使城市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最近有一位企业老总告诉我,说他原来在内陆一座城市经营企业,结果总感到这座城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而他现在在沿海一座城市经营企业,感到这座城市在学习上极为有生气,可以说充满着学习的动力,因而他的企业效益也最好。由此他告诉我:城市化的关键,在于要使城市具有学习的生气,只有学习型城市,才能提升效益,才能使我们达到推动城市化的真正目标。

建成学习型城市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何将口号变为行动?关键是要将学习型城市制度化,并通过制度化而形成习惯性,也就是最终人们会自觉地注重学习,注重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将学习当成自己的必需行为和内在冲动。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收入减少和社会地位下降,就会被人瞧不起,而只有学习,才能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提升自己,这应该成为学习型城市的社会风气,充分地体现在制度及人们的习惯性行为中。我认为,这才是学习型城市的最基本标准。

2.将城市建成创新型城市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创新能力,因而将城市创办成为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发现,凡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其效益都非常高,而创新能力差的城市,几乎都是处于滑坡的境地。因此,应该注重城市的创新性的培育。

有人告诉我,有些困难和问题在内陆的一些城市就是解决不了,但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早已顺利地解决了。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沿海的一些城市具有创新能力,而内陆一些城市因循守旧,没有创新能力。可见,创新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任何一个城市都应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城市的创新性,不仅要求城市的管理者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也要求城市的各种机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也要求城市中的所有人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任何一个城市都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使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城市的“软硬”件环境方面,而且表现在城市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表现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充满创新的气氛。

3.将城市建成活力型城市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要能够有效地提升效益,就必须要充满活力,因而我们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让每个城市充满活力,成为活力型城市。形成活力型城市的关键,是城市不断要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行速度,使城市经济处于活跃状态。当然,活力型城市也取决于市民的心理状态,因而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使市民思想活跃,心情舒畅,处于不断的思考和追求之中,也就是要有人气。沿海地区一些小城镇,虽然形成的时间短,但却充满朝气,非常具有活力,因而经济效益极好;而内陆一些大城市,虽然历史悠久,但却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经济效益甚差,下岗等社会问题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强调要注重城市活力的塑造,将城市建成活力型城市。形成活力型城市,需要有各种制度与政策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市场经济制度。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制度是和城市化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城市化促进了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因而城市的活力往往来自于市场经济制度,城市活力的激发,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建立活力型城市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