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的基礎是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確實有人需要社會的救助和幫助,社會也確實需要通過民生來平衡人們之間的差異,實現人類的共生與和諧。因此,民生的社會意識應該是共生與和諧意識。共生與和諧,是人類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民生的主題,因而關注民生需要有共生與和諧意識的形成,而且要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即社會意識。
社會經濟發展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差異,是有著各種各樣原因的。對於人們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應該通過關注民生的方式來解決,但絕不能采取任何不利於社會和諧的方式激化人們之間因差異而形成社會矛盾。我認為,社會經濟再發達,人們也仍然會存在著差異,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通過關注民生的方式不斷縮小和協調這些差距,因而在社會意識上,不能因為差異而宣揚任何敵對的意識,而是要使社會形成共生與和諧的社會意識。但是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極為不好的傾向,這就是有人在不斷地散布非常不利於共生與和諧意識形成的觀點,有意激化人們之間因差異而形成的矛盾。對於那些因製度缺陷而形成的差異,我們要通過改革而消除差異;對於那些因為生產力不發達而形成的差異,我們隻有通過發展生產力而消除差異;對於那些因為當事人素質而形成的差異,我們需要提高人力資源素質來消除差異,等等。總之,我們應該設法消除和縮小差異,但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和各方麵的努力,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因而這就需要社會有共生與和諧的共識,而不能有敵對意識。而且即使是消除了現有人們之間的差異,還會產生新的差異,完全的“同一”是沒有的,因而差異決定了關注民生的重要性和永久性,需要社會各個階層的理解和參與,需要人們之間形成共生與和諧意識,而不是敵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