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們是比較少談論輿論措施的,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那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句話通過網絡等新興媒介的發展,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實現”。正麵的報道大家很少關注,但是負麵的報道卻往往能快速傳播。
當然,網絡上出現這樣的討論是正常的,值得我們關注的主要是一些不實的報道,一般還伴隨著一些過激言論。類似的輿論,是需要我們在不幹涉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加強引導的。以收入差距過大的輿論為例,針對過大的收入差距,社會中的普通大眾和一些網民經常進行討論,其中不乏一些過激的言語。他們往往把收入差距過大的誘因,全部歸結為腐敗、權錢交易、行政壟斷、機會不均等這些社會問題,很少冷靜分析自身能力的差異。一旦自身收入低了,就充滿情緒,怨聲載道,仇視富人,甚至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危害社會。對這些情緒化的低收入者及社會中存在的過激言論,政府應加強引導。首先,政府應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收入差距的成因。政府一方麵要正視存在的社會問題,承認腐敗等不平等收入分配現象確實產生了收入差距,不能完全否定大眾的聲音;另一方麵要逐步引導人們意識到這些社會問題不是產生收入差距的唯一原因。讓人們明白即使沒有腐敗,沒有各種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也會存在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常態,適當的收入差距可促進社會的效率,因此要承認差距,不能消滅差距。同時,讓人們看到自身能力的差異是引起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引導人們通過提升自身能力來縮小收入差距。其次,政府應適當疏導人們的情緒,不能挑動人們的不滿心理。對社會中存在的不滿情緒,政府不能采取不管不問的態度,應加以區分,適當引導。社會中對收入差距過大不滿的人,大概分兩種,一種是絕對有意見,他們往往受到嚴重不平等的對待,態度堅決,在網上或現實中的言論比較過激;另一種是相對有意見,他們往往是出於對社會問題的關心而參加討論,並不是完全否定,基本可適應收入分配的現狀。對絕對有意見的人,政府要加強疏導,緩解他們的情緒,避免產生過激行為;對相對有意見的人,政府既不能有意無意挑動他們的不滿心理,又不能使他們被一些過激言論影響,變成絕對有意見的人。政府還應該同時加強正麵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