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二節 回族文化

字體:16+-

獨具魅力的回族語言、口味獨特的清真飲食、藍綠色調的伊斯蘭宗教建築……這個智慧的民族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與接納中形成了深厚的底蘊。

一、回族語言

經過長期的發展,回族現在基本上使用漢語語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內部交際時,特別是在舉行有關宗教儀式、經堂教育時,仍保持著本民族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形成了經堂語和小兒錦。

從明中葉以後,有些回族學者立誌經堂教育,招收學生,講授經典。回族的經堂教育,采用的是統一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材,授課時用漢語講解,這樣多種語言的融合就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量的專門語匯,俗稱“經堂語”。由於經堂教育的興起,廣大回族群眾聽阿訇用經堂語講“瓦爾茲”,就這樣代代相傳,至今仍保留著這些具有特色的語匯。

經堂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麵:第一類是大量使用阿拉伯語音譯借詞,如“其他布”(經典)、伊瑪尼、哈拉目等。第二類是回族民間大量使用波斯語詞匯,如乃麻孜、沙目等。第三類是回族人民使用的一些特殊詞匯,如口喚、無巴裏、口到、打算、搭救、使不得等。

為了盡快掌握漢語,剛開始回族群眾運用自己早已熟悉的阿拉伯字母把漢字的音、義一個個拚出來,加快漢語的熟練程度。尤其明中葉以後,經堂教育興起,教師在教授課程時,使用漢語和經堂語。回族學員用阿拉伯字母把所講的內容都記下來,或直接在教材上做注釋。這樣,在長期的經堂教育中,回族習慣把原教材稱為“本經”,把加注拚寫的阿拉伯字母叫“消經”,也叫“小經”。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演變,回族群眾把這種“小經”最後稱為“小兒錦”。

二、回族飲食

蓋碗茶是寧夏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回族蓋碗茶,也叫刮碗子茶、“三炮台”。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稱“三件套”,它由茶碗、碗蓋和碗托或盤組成,造型美觀,輕巧玲瓏。茶碗盛茶,碗蓋保香,碗托防燙。沏茶與配料也有講究,有所謂“八味茶”、“十味茶”等。通常說的“八味茶”(也叫“八寶茶”),配料有茶葉、白糖(或冰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幹、蘋果片等。喝茶時,一手提托,一手握蓋兒,並用蓋兒順碗口由裏向外刮幾下,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麵的泡沫,二則可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一般上了年紀的人飲茶有癮,故有“寧可一日無鹽油,不可一日無茶飯”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