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曆史傳記片:電影發明—20世紀20年代
20世紀初,當世界電影剛剛進入初創階段時,意大利就花費重金,拍攝了一些場麵極其浩大的曆史巨片,如《你往何處去》(1912)、《卡比利亞》(Cabiria,1913)、《迷失在黑暗中》(1914)等。其中,《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曆史故事,劇本由著名詩人鄧南遮起草,片長四個小時,搭建了龐大的外景,采用人工照明和移動攝影,使用交替蒙太奇的剪輯手法結構情節,電影史學家薩杜爾評價其“在電影史上成為一部劃時代的作品”[2]。可以說,這批早期的意大利曆史片對美國的大衛·格裏菲斯的創作和後續的好萊塢曆史巨片的拍攝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格裏菲斯於1914年拍攝的《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是電影史上的最早的曆史傳記片之一。其後,他又創作出史詩大片《黨同伐異》,為曆史傳記片的開拓和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黨同伐異》(Intolerance,1916)是格裏菲斯最具藝術野心的複合式史詩影片,他通過影片的四個部分——“巴比倫的陷落”“基督的受難”“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和“母與法”,來表現社會紛爭、黨同伐異是人類一切悲劇的根源。“母與法”表現了1912年美國工廠大罷工被鎮壓的情景,並穿插表現了一位青年工人受審以及他在被判處絞刑時幸免於難的情節。“基督的受難”用一連串簡短而又生動的畫麵表現了耶穌基督與法利賽人的衝突以及因猶大出賣而被釘上十字架的悲劇故事。“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表現1572年布朗·埃絲和未婚夫及雙親等胡格諾派教徒到巴黎聖巴戴萊姆教堂做彌撒時,在天主教派的查理八世和女攝政王梅第西斯策劃的大屠殺中遇害的故事。“巴比倫的陷落”表現的是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太陽教的主祭司貝爾與遊吟詩人雷潑索德勾結,密謀設宴殺害寬厚的伯爾沙撒親王。就在親王舉行盛大宴會之時,波斯王居魯士大帝攻占了巴比倫。在影片中,格裏菲斯創造性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把時空相距甚遠的不同活動剪輯在一起,讓四個故事交替出現。影片敘事從一個世紀跳到另一個世紀,從一個事件跨越到另一個事件,情節的平行鋪展造成了逐漸強烈的緊迫感,形成巨大的情感衝擊和驚人的視覺效果。這部影片中,一個搖著搖籃的母親的隱喻畫麵反複出現,借此起到連貫影片主題的作用,象征在不同的時代,人性中的永恒的命運主題——黨同伐異。黨同伐異驅使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們把城市變成了暴力的場所,驅使婦女賣**,逼迫母子分離,並且幾乎驅使一個無辜的人走上了絞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