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三節 驗證與測量方法

字體:16+-

大五人格模型是建立在詞匯學與因素分析方法基礎上的,了解人格屬性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抽取人格屬性的程序,詞匯學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二是建構屬性樣本的方法,因素分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Saucier & Goldberg,1996)。

建立人格詞表是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基礎性工作,因為建立什麽詞表會影響到提取出哪些因素。為了能夠對大五人格進行科學驗證,研究者們從三種設計來驗證五因素:一是使用不同詞表(Norman,1967),二是使用不同方法(Goldberg,1980,1989),三是使用不同語言。

一、重新建立詞表

科學結果應該是可重複的,如果運用相同的原理與程序重複建構新的人格詞表,仍能證明五因素模型的存在,才具有可驗證性。

諾曼(Norman,1961年)重新開始艱巨的選詞工作,他使用了1961年版《韋氏新國際詞典》(第三版),從中選擇了18 125個詞,之後用同樣的原理對詞匯進行不停地再分析、整理,縮減到8 081個,並分為三類:(1)表示穩定特質的詞,(2)表示暫時狀態和活動的詞,(3)表示社會角色、社會關係、社會效應的詞。他認為隻有穩定的才是人格的成分,他從8 081個詞匯中抽取了穩定人格特質的詞匯2 800個,並進一步篩選出1 606個詞,然後進行再次分類,獲得10個因素極(雙極),75個詞義類別,從中找出131個同義詞組,最終構成人格特質詞表。

結果證實了五因素模型的存在。但是,同樣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果,似乎不能很好地說服人,研究者們又開始嚐試用不同方法來進行驗證性工作。

二、不同方法的驗證

用不同方法來對模型進行驗證,獲得同樣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會證明五因素模型的存在。

(一)聚類抽樣法

格爾博格(Goldberg,1980,1989)使用了聚類抽樣法來驗證五因素模型。他首先發展了諾曼的詞表,然後對人格詞匯進行了分類抽取。其步驟是:對詞進行聚類,再從各類詞中抽取代表該類的項目。用聚類抽樣法,格爾博格建立了三個詞匯表:①100個同義詞聚類詞表,②100個沒有配對的形容詞詞表,③100個形容詞構成的反義詞詞表(50對)。三類詞表均支持了五因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