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四節 中國人人格因素的研究

字體:16+-

在中國文化下,中國人的個性既體現了人類的基本屬性又烙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中國學者在探討中國人的人格因素時,將西方的研究方法與對中國文化的思考融合起來,獲得了可供世界範圍參考的成果。

一、古人的人格模式

林傳鼎先生(1937)曾運用曆史評估和心理測量法對唐宋至清代34位中國曆史人物進行心理特質分析,獲得了10種類型下的50個特質,如好奇,鬥爭,情緒,獨斷,誌氣等。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楊波(1998)對《史記》做詞匯研究,經測量評定及因素分析後,獲得中國古人的四因素模型:

因素1:仁(benevolence)包括仁、義、忠、孝、禮、溫、良、恭、儉、讓、誠、信、寬、敦等。

因素2:智(wisdom)包括智、敏、賢能、深謀遠慮、精明、沉穩、謹、忍、從容,愚、粗魯、無能、輕慮、躁、不細謹等。

因素3:勇(bravery)包括勇、剛毅、剛強、果斷、好戰、俠,怯懦、腐儒等。

因素4:隱(seclusion)包括超然避世、清靜無為、失意、憂愁、懷才不遇、篤學等。

從我國古代人的人格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以“仁”為先,體現儒家的核心理念,其機製是克己修身。

二、現代人的人格模型

(一)五因素模型

楊國樞和彭邁克(1984)用他們精選出的150個詞匯,得出了雙極五個因素:因素1為善良誠樸—陰險浮誇,因素2為精明幹練—愚蠢懦弱,因素3為熱情活潑—嚴肅呆板,因素4為鎮靜穩重—衝動任性,因素5為智慧文雅—淺薄粗俗。結果顯示了中國文化的特征,道德評價的成分突顯了出來,說明中國人看重人格中的人品。同時,也看到五因素中東西方相近的內容,如因素3與西方的因素1外傾性相似,因素4與西方的神經質相對應,因素5與西方的第五個因素文雅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