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字体:16+-

一、生平事略

Julian Rotter(1916—1987)

朱利安·罗特(Julian Rotter,1916—1987)于1916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市西南的布鲁克林区,罗特很少提到他的童年,他在1982年出版的一篇简短的自传中提到,尽管当时他还在读小学,但已是布鲁克林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在中学时,他发现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著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他沉醉于他们的著作,以至他常替朋友分析梦境。他的人生规划是走入心理学领域。

罗特1933年进入布鲁克林学院时,他决定主修化学,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必须现实一点,要选择一个可以赚钱的职业,而当时心理学者的工作机遇则很少。大三时,他发现阿德勒在纽约长岛医学院任教,他去那听阿德勒的课,接受了阿德勒的许多思想,坚定了他对心理学的追求。后来阿德勒邀请他参加每月在家中举行的“个人心理学社”的聚会。1937年毕业时,他已在心理学和化学界享有一定声望。

罗特的两个教授鼓励他到爱德华大学攻读心理学学位。在那里,他受完形心理学大师勒温的影响较多,在193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获得了临床心理学最重要的训练和研究中心——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医生的职位,并于1941年在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的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时,他担任美国陆军和空军的心理医师,之后罗特受聘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并担任该校心理诊所主任,与凯利研究制订出当时美国最好的临床心理学训练计划。1954年,罗特出版了《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一书,书中论述了其人格社会学习理论,成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还召集一些学生来考察其理论中各种预测事项。1963年,罗特前往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也兼任临床心理训练班主任。1972年,与人合著发表《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 );1975年,又与同事合著了《人格》(Personality )一书;1982年,又出版了研究文集《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罗特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的社会与人格分会和临床心理学分会的会长,198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赠“心理学的优秀科学贡献奖”。罗特于1987年退休,但仍继续在人格领域进行研究与撰述。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议题上,罗特倾向于自由选择和行动。罗特强调认知变量并相信人们可以调节并按照经验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可能会受外在变量的影响,但同时也能控制外在变量的影响性质与范围。外控的人无法感觉到控制感,自由意志对他们而言是可得到的,但他们相信那是受外力所控制的。

2.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罗特很少关注遗传因素,他认为主要是后天经验在引导人们。童年的学习经验是重要的,但不是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其影响。人格是会改变和成长的,而不是固着在童年所建立的类型之上。早期的经验影响人们对后来事件的知觉,但不是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人们不断地对外在和内在的环境进行反应,而且随着它们的改变,对它们的知觉也随之而变。

3.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人不是外在事件、遗传或童年经验的机械反应者,反之,人能自由地塑造自己目前的行为及未来。

(二)罗特的人格理论

罗特以学习的观念与原理创立了他的人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是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强化决定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习得的。

1.基本概念

罗特认为要预测人类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除了考虑情境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认知因素,这包括知觉、预期和价值。要理解罗特的社会认知论,也需要了解与认知因素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行为潜能(BP)、预期(E)、强化价值(RV)和心理情境。按照罗特的说法,“一种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由当事人对该项行为会引发某种强化的预期和强化物的价值共同决定的。”(Rotter & Hechreich,1975,p.57)罗特用公式表示为:

BP=f(E×RV)

(1)行为潜能

行为潜能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behavior potential,BP)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乃是基于自己对情境的主观印象。因此,行为潜能不仅受刺**境影响,也同时受人们对情境的主观认知所影响。

罗特将行为界定为外在行动和内在认知过程。行为“可以由真正的动作行动、认知、言语行为、非言语表达行为、情绪反应等组成”(Rotter & Hechreich,1975,p.96)。像合理化、压抑、选择和计划等都属于行为。

(2)预期

预期(expectancy,E)指的是人们对在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行为性质的认知或信念。预期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刺激的简单认知或命名,如,“这是一双名牌耐克鞋”;二是对行为强化结果的期待,如,“我穿上这双耐克鞋,同学会羡慕我”;三是对强化系列(奖惩)的期待,如,“我穿上耐克鞋,我在学校运动会上拿到了百米跑的名次,我会得到单项奖学金,我可能会因此找到一份与体育用品有关的职业”。预期是一种主观概率,是建立在过去经验与先前强化的基础上的,预期的概率依据类似(但不是相同)情境的类化(generalization)程度而定。

预期分为特殊预期(specific expectancy,SE)和类化预期(generalized expectancy,GE)。前者是对某种特殊情境的预期,后者是运用于多种情境中的预期,是个体对于行为是否能引发奖罚所持有的一般性信念,它在人们面临新情境时特别重要。例如,一位男生对外语学习成绩的特殊预期很低,但是对于理科类的课程有着高成就的类化预期。

(3)强化价值

强化价值(reinforcement value,RV)是指当各种强化概率相同时,对某种强化的偏好程度。例如,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有人选择看电影,有人选择去教室学习,有人跑去看球赛,有人可能踢足球。人们会选择对自己强化价值最大的活动或事件。

(4)心理情境

罗特认为,人们处于一个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环境的连锁反应状态中,而且这些环境本身也是持续互动的。罗特称之为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uation),也就是指我们体验到的有意义情境。在罗特看来,人们总根据自己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对情境作出反应。例如,一个小男孩儿在家中被妈妈亲吻,会感到很幸福;但是,如果在学校被妈妈亲吻则可能遭到同学嘲笑,他便会拒绝。

罗特还提出了两个次要概念:行动自由度和最低目标水平。行动自由度(freedom of movement)是指人们对某行为后果会导致特定强化的预期。高预期导致高行动自由度,低预期则导致低行动自由度。一个具有高行动自由度的人预期成功或接近目标,而低行动自由度的人则预期失败或处罚。例如,一个社会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中会具有高的行为自由度,他/她会积极参与并组织大型的社会活动,并从中获得荣誉;而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儿由于害怕在公众场合讲演,其行为的自由度会减少,她会避开这种公众活动的表现。最低目标水平(minimal goal level)是指一个人在生活某方面一连串强化中的最低但仍能令其感到满足的水平,它是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分界点。例如,有些学生对数学考试成绩的最低目标水平常常是60分。但是,低成就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设定的最低目标水平太低以致无法表现出与能力一致的水平。

2.人格结构

罗特没有对人格结构进行针对性阐述。但是,他提出的两种类特质(traitlike),也叫问题解决的类化预期:人际信任和控制观。问题解决类化预期(problem-solving generalized expectancy)是个体在过去独特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较持久的问题解决的预期倾向。每个人都会在这两个类特质上表现出差异性。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Rotter,1971)。一般来说,人际信任高的人,较少说谎,较少欺骗或偷窃;他们倾向于给他人第二次机会,并尊重他人的权利;他们的心理较健康,常被他人视为朋友。反之,人际信任度低的人,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

控制点(或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internal vs.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简称IE)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内控者相信凡事都是由自己控制的,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即将行为的结果视为自己的努力或个人的特质。外控者相信凡事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把成功归因于幸运,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即将行为结果视为运气、命运或其他力量的作用。因此,内控者面对问题更倾向于主动去解决,因为他相信个人的努力能有所作为。外控者面对问题则可能听天由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这两者都是一种类化了的预期。

3.人格发展

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在人生的早期发展阶段,对儿童来说父母是重要人物。随着人的成长,强化变得要依赖更广泛的人,如老师和朋友等。到了成年,人们依赖他人来满足爱、情感和认可的需要。罗特(1954)提出了六个需要类别:(1)认可—地位需要:是一种超越的、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被视为比他人更优越的需要。(2)支配需要:是控制、影响他人的需要。(3)独立需要:为自己做主和靠自己的力量达成愿望的需要。(4)保证—依赖需要:希望有他人来保护、支持和帮助,以避免挫折或处罚使个人达到有价值目标的需要。(5)爱和情感的需要:被别人接受和喜欢的需要,对他人给予关切和感情的需要。(6)生理舒适需要:追求生理满足,与安全感相关联的身体舒适的需要。

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儿童时期,父母成为儿童的强化刺激,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爱、称赞、鼓励、认同等强化,当强化产生类化之后,儿童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觉知和评价其他人,并学会从他人那里获得需求和强化。家庭和学校都会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罗特认为,人格发展依赖于父母、同伴的标准、目标和交流的技巧等。那些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恰当的强化,而那些给孩子不恰当强化或对孩子持拒绝态度的家庭,孩子不可能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自私的行为。同时,过于溺爱和保护的家庭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后果,之后的学校生活有可能成为一种对儿童产生创伤体验的情境,因为学校不会像家长那样保护、纵容学生。罗特认为(1954),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父母、教师以及他人应该对孩子是和蔼、宽容、民主、言行一致的。

三、研究方法

罗特(1954)曾指出五种方法可以用在临床情况下对人格进行研究:

(一)访谈

在咨询和治疗的情况下,访谈(interview)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论的概念,在访谈中,咨询员或治疗者可以了解当事人的需要、行动自由度和需要的重要性。

(二)投射测验

罗特认为,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s)在临床的诊断方面颇有用途,但是他认为罗夏克墨迹测验不能测量社会认知理论的那些概念;而主观统觉测验能够提供许多人际交往经验的资料(如母子关系)。

罗特自己编制了半投射测验《语句完成测验》,如“我希望____”“我喜欢____”“我的爸爸____”,等等。由于字根简单,限制很少,被试有充分的自由将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投入句中,因此从其反应中可以察见当事人行动自由度、某些情境中失败的预期以及一般性的冲突等。Goldberg(1968)在他的调查中,曾发现语句完成测验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仅次于罗夏克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韦氏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画人测验,而居于第六位。可见,它是很受人欢迎的工具。

(三)控制性行为测验

控制性行为测验(controlled behavioral tests)相当于在实验情况下的观察。被试被安置在某种情境中,由研究者安排某些刺激的改变,以观察被试的反应。例如,研究者希望了解被试对压力的反应,他就可以将被试安置在某种真实的压力情境下(如考试),来观察他的反应。这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验证社会认知理论的某些假设,如在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后被试预期的改变。

(四)行为观察技术

行为观察技术(behavioral-observation technique)是由研究者在自然情况下,对被试的行为作非正式的观察。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在实验情况下行为类化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

(五)问卷

罗特认为,问卷法(questionnaire)可以用来验证社会认知理论的某些概念,他自己编的《内—外控制点量表》就是常被使用的一种问卷。

《内—外控制点量表》(I-E Scale)被用来测量人们内外控信念的倾向。它的内容十分简单,全量表共包含23个强迫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强迫选择题,每题有两个题句,其一显示外控信念,另一句代表内控信念,让被试选择与自身相似或相近的一句话。

样题:a.我经常发现将要发生的事情会发生。(外控)

b.在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时,从不相信命运。(内控)

评分时只计算其所选外控信念的句数,每句1分,所以得分范围是0~23分,分数越高表明外控信念越强。罗特并无意将人分为内控外控两类,通常只能说某人的强化控制重心属内或属外而已。不过在研究时为了便利,经常会说某些被试为内控者,某些被试为外控者。从量表的评分法,可以观察出0~23是一个连续渐变的情形,并未指定何处为内控和外控的分界线。

习栏7-2

鉴别你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已受到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但是此领域的研究有一项争议,那就是测量方法的发展。罗伊、包赫斯(1983)设计了一份量表,用以测量控制点三个不同维度:对个人成就情境中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例如通过考试或者制作书架;对人际相处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以及对社会与政治事务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例如政府贪污与未来战争的发展。包赫斯发现,人们对于其中一两个领域或许有强烈的控制感,但对其他方面则没有。举例而言,他发现,了解学生在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上的控制感,并无助于预测他们未来的地方性投票行为;而只有社会政治量表才能做这方面的预测。

以下是包赫斯控制点量表中个人效能分量表。对每个题目,被试可以用下列的分数指出该描述句适用于本身的程度: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一点不同意 4=没意见 5=有一点同意 6=同意 7=非常同意

1.我得到想要的东西时,通常是因为我下过工夫。

2.我做计划时,我几乎可以肯定让计划实现。

3.我比较喜欢带有运气成分的游戏,而不是纯技巧性的。

4.只要我下决心,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学得来。

5.我的重大成就完全是因为自己努力和能力所得到的。

6.我通常不设定目标,因为按照目标行事是很难的。

7.竞争使人卓越。

8.领先群雄的人通常只是好运气。

9.在任何考试或竞争里,我都想知道自己表现是否优于他人。

10.从事过难的事是非常盲目的。

在记分时,第三、六、七、八、十题必须反向记分,接着计算总分。最近的大学生样本显示,男生的平均分数是51.8分,女生的平均分数是52.2分;两者的标准差是6。分数越高,表示你越相信自己应该对成就情境中的一切负责。如果得分远高于平均分,表示你对成功深具信心,而且愿意接受失败时应负的责任。低分与外控之间有关联。在此量表上得低分,表示你相信外力是无法控制的,例如你会认为,有影响力的人士或机会,才是事情发生的原因。

四、研究主题

控制点是罗特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焦点,开展了大量的广泛研究。罗特的《内—外控制点量表》出版后,很多人应用它进行研究。20世纪70~80年代时,它成了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题目。

(一)控制点与归因风格

大量研究结果发现(Phares,1976),控制点不同在于对成败的归因不同。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可能把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外控者则把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因此,在成功时,内控者比外控者有更多的成就感并更能坚持完成任务;在失败时,内控者会体验到更多的内疚感,外控者更多地抱怨外界,采用防御策略。

(二)控制点与学业成就

研究显示(Cassidy,2000;Kalechstein & Nowicki,1997;Mooney,Sherman & Lo Presto,1991;Findley & Cooper,1983),内控者与学业成就具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内控者比外控者的考试成绩要更好。研究者认为,内控者比外控者更关注任务本身、坚持性,以及学习解决问题的必要规则时的主动性、灵活性与效率等,内控者也更多地了解情境中的有关信息,这有助于选择应对任务和控制结果的策略。

(三)控制点与社交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Lefcourt,1985,1971;Silverman & Shrauger,1970),内控者在社交行为上比外控者更熟练,更善于应对社会情境,保持交流的流畅性和悦纳性。他们也喜欢控制局面,操纵别人,自作决定。而外控者会更顺从大家的意见,与人交流更简短。

(四)控制点与身心健康

研究证实,内控者比外控者从事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他们的身心也更健康。在身体健康方面,内控者更多地了解合理饮食和营养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采取有利于健康的防御措施(Quadrel & Lau,1980;Burk,1994;Gueye,Castle,& Konate,2001;Steptoe & Wardle,2001)。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内控者优于外控者。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官能症的人中,外控者多于内控者。吸毒者比不吸毒者的外控程度高,对攻击性冲动的控制性低。外控的人自信心低,有较高的困扰性焦虑,有欺骗行为,阿谀奉承等。内控的人抗压性强,能较好地应对压力(Bostic & Ptacek,2001;Keltikangas,Jarviuen & Raikkonen,1990;Holder & Levi,1988;Lefcourt,1982)。

(五)控制点与职业发展

研究结果发现(Luzzo & Ward,1995;1993),在职业发展领域中,内控的大学生比外控者更努力,对工作和职业的态度更认真,会花更多时间从事兼职工作以积累与自己职业理想一致的工作经验。内控者更具有有利于晋升和事业成功的品质(Kirkcaldy,Shepard & Frunham,2002;Spector,1988;Spector & O’Connell,1994;Kaphalka & Lachenmeyer,1988),他们更果断、独立、自信、干练,工作满意感高,无压力感,认为自己有工作自主性和控制性。在需要强领导才能的职位上会取得成功。内控者的父母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职业榜样,他们长大后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感并努力工作以达到更高目标(Strauser,Katz & Keim,2000)。

(六)控制点与家庭教养

研究表明(Krampen,1989),内外控的发展与家庭教养有关。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关注和认可,有助于孩子内控信念的发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惩是以社会比较的结果为依据的,或是轻视孩子,将会促使孩子向外控信念发展。

总之,上述结果所反映的是内控者的积极品质多于外控者,这也与西方文化特点相吻合。人格心理学家现在多采用的观点是:极端的外控和内控都会导致适应不良。极端内控者会表现出攻击、鲁莽、蛮横等方式来控制环境,当他们无法控制环境时,会遭受到极大的挫折和焦虑。反之,极端外控者总是处于服从、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把他们放到领导和能够施展个人才能的环境中,他们会产生焦虑或受挫。

五、理论应用

罗特的理论应用主要体现在心理治疗上,并重点放在行为改变上。罗特的社会认知论来源于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所有行为,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都是习得的。不过罗特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在与别人的交往关系中习得的。但是,罗特在行为改变上并没有使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而是使用了社会认知的方法。治疗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当事人要学习分析问题,探知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行动——良好的行动。所以,心理治疗和辅导的主要目标是使当事人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在观念上、态度上和行为上做某些改变,有改变的意愿和动机,并能了解那是他自己的责任,从而实际去实施改变的措施。有人也把罗特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要特别注意当事人不恰当行为和预期的原因,以及当事人由先前经验做适度类化的方式。适应不良的人通常具有较低的活动自由度和更高的需要价值(Rotter & Hochreich,1975),由于这样的个体不能获得满足,因此他们为了避免失败而发展出防御机制。他们还会把自己对某一领域的低期望,不恰当地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因为他们对情境的区别能力较差。

当谈到适应不良行为的辅导与治疗时,罗特认为治疗者必须尽可能保持弹性,因为当事人的问题都是源于个别经验,他们所需要的协助和指导,以及促进他们改变的环境,也是和他人不相同的。罗特也强调治疗者和当事人之间要建立良好和支持性的关系。由于前者往往需要根据当事人过去的经验,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前的环境、未来可能发生的途径和机会,以及可能采取的策略等,进行详细分析讨论,只有双方在相互尊重、信任和悦纳的关系中,这些讨论才得以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六、理论评价

由于罗特的社会认知论强调认知因素,而吸引了许多追随者,显现出实验取向的研究者对认知变量影响的兴趣。他的理论既强调认知变量,又考虑到动机性变量,赋予社会认知论强烈的动机色彩,创造性地把两者有机结合并纳入到其理论系统内。

罗特提出的概念界定清楚且验证性强。特别是内外控制点概念的提出与测量,引发了丰富的研究,显示了其理论概念具有较强的启发价值和应用价值。

作为早期的社会认知人格心理学家,罗特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认知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当代社会认知人格心理学家米歇尔所说:“凯利和罗特是我的两位老师,他们每个人都长期地影响我的思想”(Mischel,1978,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