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三節 理論應用

字體:16+-

認知信息處理論的臨床應用對醫療健康許多專業方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成為心理學者研究與壓力有關的疾病、抑鬱症等嚴重心理疾病的主要課題之一。這一研究取向有下列假設:

1.認知(歸因、信念、預期、關於個人與他人的記憶等)是決定人們感受與行為的關鍵因素。因此,學者對人們的所思所言會有研究的興趣。

2.對認知的研究傾向於重視情境特殊性或情境分類,雖然學者也承認有概化性的預期與信念。

3.心理疾病被認為是由於對自我、他人及世界發生的事件有扭曲、不正確或不良的認知。不同形式的疾病源自不同的認知或信息處理方式。

4.錯誤、不良的認知會導致問題行為與感受,並進一步導致問題的認知。因此,自我預言實現的循環會發生,因為人們會朝向肯定與維持其扭曲信念的方向去行動。

5.認知療法涉及治療者與患者雙方共同努力以找出產生困難的扭曲、不良的認知,然後以更實際、適應的認知取代。這種治療取向較為主動、結構化且聚焦目前。

6.與其他取向相比較,認知取向不重視潛意識。此外,該取向重視改變特定、有問題的認知,而非整體的人格的改變。

習欄7-5

信息處理不足引發行為問題

認知理論的一個推論是一些問題反映了基本認知或記憶功能的不足:注意、分離和組織信息等。例如,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再認刺激,如字母(Miller,Saccuzzo & Braff,1979;Steronko & Woods,1978)。目前還不清楚是否這一結果暗示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或是否在隻在感覺上有影響。然而,這個問題可以解釋精神分裂症者在生活中的困難。

另一認知理論觀點指出注意能力有一個極限。如果你過於注意一些事情而不是你想要做的事,你在你要做的事情上就會變得效率低下。注意資源被無關事情所搶奪,就會使你學習變得困難。例如,焦慮占用了注意的資源,會使處理其他事情變得困難(Newman et al.,1993;Sorg & Whitney,1992)。有考試焦慮或社交焦慮的人當焦慮發生時做事效率就會降低。一個類似的證據被用來研究抑鬱相關的缺陷(Conway & Giannopoulos,1993;Kuhl & Helle,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