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五節 理論評價

字體:16+-

一、理論貢獻

沙利文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強調人際關係和個體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將精神分析的研究重心轉移到社會學的方向上,從研究個體內部走向了研究個體之間,從而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化傾向。

沙利文關於精神分裂症的闡述對精神病領域的影響非常深遠。因為他強調這種疾病的非器質性和人際方麵的成因,並且成功地治愈了許多這類的患者,改變了人們對精神分裂症的悲觀態度,改善了病人的處境,尋找到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因而他被公認為是對這種疾病提出有說服力的心理動力學解釋的第一人。

沙利文關於焦慮的論述明顯比阿德勒的要完整和細致,說明他對焦慮帶給人類極多痛苦的特性有著更好的理解。沙利文在人格發展的研究上花費了大量心血,他指出許多精神疾病的重要起因存在於青春期,而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相對來說對這一階段都不夠重視。最後,和霍妮、弗洛姆一樣,沙利文拋棄了力比多理論,並且強調研究可觀察的行為,這些都得到了現代人格理論學家的認可和讚賞。

二、理論缺陷

雖然沙利文聲稱自己並不喜歡精神病學的術語,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大堆自己創造的深奧可怕的術語,而且這些術語之間的相互關係不甚明了,如動力機製、自我係統和人格化等概念之間的關係令人費解,缺乏理論的清晰性和樸素性。這使他的著作可能比前麵提到的任何理論家的著作都要難懂,這的確影響了其理論的更廣泛的傳播。

雖然前提基礎並不相同,但沙利文的緊張降低模型還是和弗洛伊德的理論一樣受到了批評,他的動力論也被指責為類似於弗洛伊德的性欲論和阿德勒的自卑論。

沙利文人格理論受到批評的地方還有,他將自我係統的形成歸因於重要他人賞罰的結果,忽視了孩子自己的錯誤認知造成的歪曲。此外,他的理論並沒有衍生出多少實證研究,還有人批評說他似乎太過於強調人格的人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