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四章 艾裏克森的人格理論

字體:16+-

第一節 生平事略

E.Erikson(1902—1994)

艾裏克·洪伯格·艾裏克森(E.Erikson,1902—1994)1902年6月15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父母都是丹麥人,原來住在哥本哈根。艾裏克森的父親在他出生之前就拋棄妻兒離家出走,他的母親隨即遷居德國,三年之後改嫁給一個猶太醫生瑟爾多·洪伯格。從小艾裏克森的母親便告訴他,洪伯格是他的親生父親。不過隨著艾裏克森漸漸長大,他發現自己有著不同於其他猶太人的外貌特征:金發、高大。於是,在猶太人眼裏,他是一個“非猶太人”,而在他的德國同學眼裏,他又是一個猶太人,兩邊都不歡迎他。就這樣,艾裏克森小小年紀便體會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亂”。到了青春期,艾裏克森已經隱約覺察到自己的父親是誰,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他曾經在自己丹麥人的身份與對祖國德國的效忠之間苦苦掙紮。

艾裏克森沒有獲得任何大學文憑,這或許說明他隻是一個平庸的學生,又或許是由於他追求自我認同的渴望過於強烈,因為當他的繼父要求他進入醫學院學習時,他卻決定要成為一個藝術家。其後的幾年,艾裏克森流浪於歐洲各地,以給孩子們畫像為生。1927年夏天,他終於在心目中的藝術聖地——維也納落下腳來,任教於一所為弗洛伊德的朋友及病人的孩子們開辦的小學校。在那裏,艾裏克森認識了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師不僅幫助艾裏克森繼續學業,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訓練,並以相當低廉的價格親自對他進行個人分析。1930年,艾裏克森與舞蹈家塞森女士結婚,後育有兩兒一女。無疑,從維也納開始,艾裏克森的人生改變了。

1933年,由於納粹的興起,艾裏克森從歐洲移居到了美國波士頓,並成為波士頓第一位開業的兒童心理分析師。同年,他成為亨利·莫瑞主管的哈佛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係的一名研究員。1936—1939年間在耶魯大學人類關係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並在耶魯醫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從1938年起,艾裏克森開始對兩個印第安部落進行長達幾年的研究。他深入印第安人的居住地,進行實地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諸如此類的人類學研究,使艾裏克森進一步意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這種認識極其強烈地滲透到了他的整個人格理論之中。1939年,艾裏克森把自己的姓名改為艾裏克·洪伯格·艾裏克森,顯示出他在身份認同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