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一、人性觀

艾裏克森自認為是弗洛伊德學說的熱烈擁護者,但從人性觀上來說,弗洛伊德是宿命論者,認為人受本能所支配;而艾裏克森則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二、人格動力

艾裏克森雖然也強調生理過程的重要性,但隻是把它作為塑造人格的三個主要方麵之一,他認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麵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

(一)生理過程:力比多和性欲

艾裏克森將經典精神分析的力比多理論納入到自己的基礎理論框架之中。一方麵他高度讚賞力比多理論是射入黑暗心理世界的一道曙光;另一方麵他也小心地不去接納那些連弗洛伊德自己也覺得僅僅是“假設”的概念。他還認為論述那些不能得到科學證明的所謂“能量”是沒有意義的。

艾裏克森對本能驅力重要性的看法也是有所保留的,他讚許弗洛伊德對於人格非理性方麵的關注,也同意性欲是與生俱來的,但同時他也認識到我們天生的性本能和攻擊本能也會受到家庭和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因此他提出精神分析應該對人內在的適應性的力量多加關注。

總之,艾裏克森雖然也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學說,但已並不是那麽強調,他更願意強調的是自我和社會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二)自我過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艾裏克森雖然繼承了弗洛伊德對於超我、自我、本我的劃分,但他對自我的理解不同於弗洛伊德。艾裏克森認為自我是一個獨立的力量,已遠非是需索的本我、嚴厲的超我、約束的環境之間的調節者這麽簡單。它的作用也不僅僅是防禦不齒的本能和焦慮。在艾裏克森看來,自我是一種心理過程,它綜合了過去和現在的經驗,相對獨立而且強大,可以有意識地控製和引導心理性欲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促使人們建立起自我認同感,獲得對環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