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三節 研究主題

字體:16+-

一、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自我是居於次要地位的,一切行為的動力都是來源於本我的驅力,自我隻是在本我、超我和現實的三重夾擊下,被動地借助防禦機製來舒緩所承受的壓力和焦慮。艾裏克森人格理論與弗洛伊德一個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把關注的重心從本我上轉移到自我。

在艾裏克森看來,自我才是人格和發展的積極驅動力,它可以獨立,並且創造性地解決人生各個階段的問題。當遇到發展的障礙時,自我越是能發揮出潛力,凸顯出它的強大和靈活性。此外,艾裏克森還賦予了自我眾多積極的特質,如信任、希望、自主、意誌、主動、決心、勤奮、勝任,認同、忠誠、親密、愛,生產、關心、統整、智慧,等等。因此,在艾裏克森主張的人格結構中,自我是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主人。

自我最重要的兩個功能就是獲得同一性和掌握感,艾裏克森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發展漸成理論,因而也成為“自我心理學”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二、心理曆史理論

在艾裏克森的研究成果中,還有一部分工作是別具特色的,那就是采用心理曆史法,研究著名曆史人物的生活史。心理曆史法就是將心理和曆史的方法合並起來,來研究個體或團體的生活。艾裏克森先是在《童年和社會》一書中分析了希特勒的童年,接下來《少年路德》和《甘地的真理》兩書的出版為他在心理傳記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後者更使他榮獲了普利策獎和國家著作獎。之後他又寫了《蕭伯納傳》和《傑弗遜傳》等書。在研究這些曆史名人時,艾裏克森站在一個心理學家的角度,以精神分析的方法,重建了這些人物的過去。也正是通過對這些名人一生的分析和思考,使艾裏克森更加堅定了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而這些名人的自我發展又會反過來改變社會和人類的曆史。